【晾衫难】没有日照权的香港:晾衫不干的楼宇设计

撰文: 吴世宁
出版:更新:

天气乍暖还寒,雨水歇了又下。若这样的天气教人联想起一种味道,那就是衣服的噏臭味。在香港,晾衫难,把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晒至干透,更难。基于现代居住环境的美学观念,在许多居屋屋苑及和谐式公屋,晾衫架得栖宿于厨房及洗手间之间的外墙,乌黑龌龊。私人楼亦如是,政府以政策鼓励发展商建“环保露台”,但有不少大厦却不让居民露台装晾衫架、晾被。

(龚慧摄)

在香港,晾衫好像在做亏心事,在不见光的地方里寻找丁点阳光。城市设计不尽人性化,追求光鲜外表,忽略日常,或就能在晾衫此等小事上体现。

屋邨晾衫奇观  街坊妙用空间

 

走入东涌逸东邨,你就更明白。

 

“我屋企根本无太阳晒到!”一妇人道,也道尽其他“师奶”的心声。在这个单车场,不少单车泊架上都搁著棉被、床单,任何直立的物件如灯柱、巴士站牌,皆被晾衫绳所连接,形成临时晾衫架。甚至是马路边的草丛上,也找到冀盼吹吹热风的几件衣服。“如果回南天,系屋企晾一星期都唔会干!呢度又湿,又冇风。假如屋企晾到嘅话,都唔驶落黎晾衫啦!”居民黄太说罢,便灵巧的跳上巴士站牌把晾衣绳解下。

逸东邨居民好身手,妙用街上不同物件,营造暂时性的晾衫空间。(龚慧摄)
妇人收起挂在灯柱上的晾衫绳。(龚慧摄)
逸东邨外,一个单车停泊场变身成居民的晾晒场。(龚慧摄)

 

健明邨对出的山坡亦如是。

 

在这个路政署管理、近堆填区大马路旁的斜坡,已悄然变成一个多姿多采的舞台——有年轻人练舞、有人养蜂及种菜,当然还有晾晒,甚至是洗衫。

这里有天然山水,吸引居民每天早上排队洗衫。刚洗完衫、做地盘工作的郑小姐道:“家里一人一套衫,我又做地盘,衣服很脏,要常常换,怎够位晾呢?”

 

不过,在公众地方晾衫会被房委会警告甚至扣分,郑小姐的衣服和被铺,就曾被食环署职员收起过好几次。“靠山食山,靠水食水,难得这里有山边空间,就应该开放给居民作晾晒!”郑小姐道。健明邨衫架设在暗角,楼又密,晾衫固然难。“健明邨是当年因‘八万五建屋计划’而急忙推出的屋邨,屋宇计划做得不完善。”调景岭健明邨区议员梁里这样解释。

调景岭健明邨外的山坡,是居民洗衫晾衫的热门地点。 (龚慧摄)
居民表示,食环署不时会收起他们晾晒的衣物。 (龚慧摄)
新型公屋的晾衫架位于大厦的凹角,难以吸收阳光。 (龚慧摄)
香港的大厦越来越稠密,单位所吸收的阳光少,通风也愈来愈差。(龚慧摄)

香港无日照权 单位难受阳光照射

 

随著政府放宽地积比规限,香港的楼宇密度、高度,越来越高,空气不流通,衣服自然更难晾干。

 

1987年,香港取消《街影法》,限制街道两侧楼宇投射于街道的阴影面积,变相不再保障街道及楼宇所得到的日照。“香港没有‘日照权’。日照权是联合国制定的一种基本人权,中国也有这样的条例,规定建筑物每年至少要接受多少天的阳光照射。”郑炳鸿说。

 

但是,对人们来说,晾衫就如食饭,是基本生活需要。“传统围村也会有晾晒场,让村民晒农作物和晒被!而且在太阳底下晒衫,不用干衣机,以天然紫外线杀菌,值得鼓励。”他认为,设计者应该考虑晾衫为生活需要,并以设计作回应。“正面地去想,其实户外晒晾也是一种香港特色!”他说。郑炳鸿建议,公共屋邨可开放天台、平台、公园游乐场等公共空间,供人晒晾衣物,也算是可持续生活的推广。

于六十年代建成黄大仙邨。居民在户外阳台上晾衫。 (房委会Facebook公屋人情风貌)

公屋应设“一步”之大的户外空间

 

再者,从设计角度上,他认为公共屋邨缺乏一个户外、类近露台的空间,即使只是“一步”之大。单位里增设户外空间,供人赏花吹风,可大大改善公屋的居住环境。

 

露台的设计目前仍难做到——但现在于2011年后落成的公屋,问题已有所改善,晾衣架已改为“双杆式”,位置亦改作单位前端外墙,方便住户。可惜,同样的露台在新式私人楼未见其利,先见其弊,近年所谓环保露台已变质——“政府的环保露台政策本意是好的,希望鼓励地产商兴建露台,但结果却变成‘发水楼’让发展商赚尽。”郑炳鸿苦笑道。

 

讽刺的是,部分业主即使以真金白银买下“环保露台”,才发现大厦公契列明不得在露台上加装晾衫架,在栏杆上晾被也被管理员劝阻,原因是“有碍观瞻”,相信潜台词是影响楼价。

私人楼宇天晋的“环保露台”。 (龚慧摄)

 

在香港,晾衫很难,听来像个苦涩的黑色笑话,但却又如斯真实。商业文化当道、民生被轻视的城市,个人的空间受规管,越发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