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直播毛记 创另类中环景象
社区最需要甚么呢?街坊?生活?毛记?还有地方。中环人给人冷冰冰之感,但其实只要有公共空间,谁说中环人没有社区,“中环价值”或也可重新书写。
昨晚中环邮政总局外天桥底下,几百人聚集看毛记电视劲曲金曲分奖典礼。IFC摩天大楼下只有车道、没有街舖﹑远离民居﹑“社区”似乎离这里甚远,但昨晚的中环上班族却为这入夜后人烟稀少的商业区,带来另一个城市景象:下班族化身街坊邻里,同笑同唱。筹办这次公众放映的,也是一群在中环上班的年轻人。
专业人士化身街坊邻里
是次活动由拓展公共空间(HKPSI)的成员筹办,他们是一群来自建筑﹑都市研究﹑城市设计等专业的年轻人,当中不少成员是中环上班族。他们上星期二开始筹备,1月9日在Facebook建立活动专页,本身打算在半山电梯放映,但消息传开后,反应比预期热烈,故转移至“邮政总局后面块空地(IFC 同大会堂之间)”。他们介绍这个地点的方法或显得有点累赘,但正正反映出,本无名号的一块地,其实藏有化身半个红馆的可能性。
去年11月世界杯外围赛中港大战,西环、美孚、深水埗、沙田、牛头角、港大、中大、恒管均有民众自发放映会,但地方多聚集有左邻右舍的住宅区,令拓展公共空间的成员忽发其想:商业区的公共空间有其他可能性吗?
香港人工时长,停留在自己居住地区的时间,一定少过上班的地区。中环﹑金钟﹑湾仔北商业区一向这些给人冷漠形象,却吸引到拓展公共空间的成员在这里实验。
“公共空间的议题可以融入生活,不只是居住的地方,你生活﹑上班的部分也可以有公共空间的议题。”
创意工作室总监陈建宏Kenneth说,“金钟﹑中环这些商业区,属性本身很特别,我们觉得很有趣,每个区有自己的文化背景﹑街坊生活的方式,中环人如何用空间呢?可能步伐比较快,资讯比较新,跟旧的社区如油麻地的生态完全不同。公共空间离不开人。如果一个地方突然多了公共空间,会多了居民生活的方式,而居民生活的方式又会构造公共空间的特质,互为影响。”
外佣教会香港人活用公共空间
结果,当夜聚集的市民比他们预料中多得多,观众离场后也没有留下垃圾,成员们都觉得感动,Kenneth希望今次活动可以让香港人多尝试,尤其是天桥底。是次聚集的地方,都是外佣假日聚脚之地,Kenneth 认为外佣其实教会了香港人活用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议题可以融入生活,不只是居住的地方,你生活﹑上班的部分也可以有公共空间的议题。”
我们对社区的想像可能停留于街头巷尾,小店﹑老店与猫,但很多商业区却只有高楼大厦与车道,随著香港的街道愈来愈少﹑行人天桥愈来愈多,游击式地活用公共空间,或是香港人对城市规划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