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Look】大埔原居民:为何建林村广场 不宣扬碗窰文化?
We are the people.
每一个街坊都是建构社区的一份力量,但从来没有一个栏目,是属于他们;
他们的面孔从来都是模糊的。
用一张相片,看清一张面孔,记街坊的衣食住行、街坊的人生;
大埔小店逐渐消失,有人担心老街道的风景慢慢换画,但大埔原居民想着的,却是被生活日常遗忘了的碗窰文化。
原居民马先生声线温文,说话方式像迷宫一样。他积极回答记者的提问,但总能把话题钻到别处。当记者问及他对小店搬迁的感受,他没有像其他街坊般感触,甚至觉得领展装修能改善街市的环境。“要不是领展翻新太和街市,现在会这么整洁吗?”记者多次想把话题带回主轴,依然屡试不果,便打算与马先生拍照后道别。
不甘碗窰公立学校被杀 成荒废用地
拍过照后,马先生没有离开的意思。他一脸犹豫地说:“有件事想了解一下,我的学校在1949创办,但于1995年遭杀校。校舍已空置了20几年。直至上月,地政署、民政事务署及警察突然把校舍上锁,究竟学校的业权谁属?”
马先生是大埔碗窰村的原居民,碗窰公立学校位于法定古迹樊仙宫附近。
“政府突然把学校上锁,没有交代当中的原因,可以把私人物业随便收回的吗?”学校于1949年3月创办,学校墙身刻有中华民国国旗。他指,现活化为旅游及文化中心的马湾“芳圆书室”亦刻有中华民国的国花,但自己的母校却沦为荒废用地,实在心有不甘。他曾去信古物古迹办事处,但信件石沉大海,毫无消息。
5000万建林村广场 倒不如推广原有古迹
马先生着急母校的前景,但令他最为之气结的,是大埔碗窰文化一直被忽视。“大埔有什么景点最为人熟悉?很多人会说许愿树,现在更花5000万兴建林村广场,即大家戏称的林村“天安门”。
“为何不能把这些钱宣扬大埔的碗窰文化?”马先生眉头紧皱地继续说,政府于1990年代到碗窰村考察,发现多个生产碗窰的遗址。除了兴建碗窰博物馆做展览外,便没有加以宣传和保护。“这些遗址一旦被破坏的话,就难以修复。现在很多人谈本土,但为何这种真正属于香港的历史遗址却无人理会?”
更多街坊故事,请看【街坊LOOK】相片集.一。
碗窰文化紧扣家族历史,此刻马先生忽然没有从开首般说话转弯抹角。根据古物古迹办事处显示,马氏从清朝康熙年代迁到大埔,并于20世纪初期经营陶瓷业。可是,从政府的社区亿元工程可见,炫目的喷水池、大舞台才是承传“文化”的地方。反之源远流长的历史古迹,只能成为装饰展品,放在博物馆的玻璃箱内待人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