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档变革?】 争取扩大美化十年不果  报贩:报档是街头文化

撰文: 柯咏敏
出版:更新:

“做报贩惨过做贼,每周告票一大叠,张张罚款过二百,全部卖哂都唔够罚。有牌等于无牌过,四呎乘十一吋㖞……”这是1970年代报贩创作的打油诗。当时报贩因报档尺寸违规而被罚,事隔四十年,这首名为《报贩生涯》的打油诗彷似仍然管用——月前,荃湾一名报贩因档口面积及售卖货品违反牌照规定,被食环署职员于三个月内发出17次告票,罚款逾万元。
报贩违规被罚本应合理,但牌照规定报纸档仅能占用9平方呎(6呎乘1.5呎)的空间,意即仅能平放5份不同刊物。我们有否深究过,这9平方呎是经过多番努力争取得来呢?时至今日,报业屡走下坡,行家争取美化档口增加人流,但又受到处处阻挠。究竟报纸档于政府眼中,是街头文化还是眼中钉呢?

图为1905年于卜公码头的报纸档。(翻摄自《街边有档报纸档》)

据香港大学社会学博士庄玉惜的著作《街边有档报纸档》描述,1958年市政局落实报纸档的规格与固定摊档看齐,面积为12平方呎;可是,在后期《1961年小贩(修正)细则》显示,报纸档的面积约4平方呎,当中8平方呎不翼而飞,激起报贩与政府长达十多年拉锯战。

牌照规定,报纸档现时的尺寸为9平方呎,这是1960至1970年代报贩极力争取的成果。(资料图片)

档口增一倍 拉锯十多年

报贩曾分别于1968年、1971年及1976年发起3次行动,争取扩大档口面积——当年多次带领行动的港九报贩联谊会曾聚集过百报贩请愿以及计划发起罢卖行动外,还奔走多区召集报贩、报章批发商及报馆,连成庞大的声援网络。最终迫使市政局于1978年大幅让步,容许报纸档由4呎乘11吋(4平方呎)扩大至6呎乘1呎半(9平方呎),并一直沿用至今。

当年报业、报贩团结一致,除了对抗市政局不合理削减报档面积外,报贩每日均收到传票,教他们难以为生。《街》纪录1970年代报贩被检控的苦况:“旺角区固定报贩收到180张告票,单在9月15日,已收到二百张,涉及罚款超逾二万元。”时至今日,即使管理报贩的部门由警务署改为食物环境卫生署,但报贩的生涯依旧如打油诗般难挨。

林长富于2016年邀请几位艺术家制作“吉祥猫”装置,反映甚为正面,但背后藏著小插曲。(资料图片/ 张善彤摄)

传统街头文化还是影响市容?

林长富于上海街开设书报社廿多年,亲历行业的黄金时代;现时报贩业随传统纸媒步入凛冬,林长富认为政府需放宽报贩售卖货品的种类外(详见:【报档变革?】争取装Wi-Fi电子屏受制 报档求生转营提货点 ),同时应该视报纸档为重要的街头文化,牵头为报档形象进行改革。可是,现实似乎难以如愿。据《街》所描述,政府于1970年代并不鼓励年轻及身体健全人士从事小贩及报贩行业,而2011年的立法会文件显示,政府表明无意签发新的报贩牌照,意味现存约430间报纸档将自然流失。

政府无意推动,林长富则亲证报纸档的可能性。2016年,林长富邀请数位艺术家为旺角洗衣街、牛头角港铁站等四个报纸档设计艺术装置,希望带动人流,刺激消费。当时事件获多间媒体报导,反应甚为正面;可是,背后原来藏着小插曲。“当时有科技公司帮报档做装修,并希望从中做广告推广,但期间收到政府书信警告,吓得佢哋好惊,觉得继续做都冇前景。(艺术装置)挂了两个星期,政府就话要拆。”林长富流露失望的神情,话语声也就此凝住。

从政策层面、政府部门及半官方机构的态度,报纸档多年来均被拒诸门外,难以登上大雅之堂。林长富无奈地说:“究竟政府觉得报纸档系唔光彩,还是如艺术家所讲,是反映报纸行业的内涵呢?如果系想淘汰的话,我真的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