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环码头变天】组织忧成观塘海滨翻版 NGO无力管变黑箱作业?

撰文: 黄泳桦
出版:更新:

获得公共空间大奖的“天空之镜”西环码头深受市民欢迎,惟发展局提出两个方案,于码头设立社区园圃。由非牟利机构或社企营运7,500平方米空间,或只营运2,000平方米的园圃,其余由政府管理。
多名议员和地区组织反对两个方案,忧虑码头只在部分时间开放,又令原有的空间变质、商业化。最终于建制派议员支持下,中西区区议会通过开放西环码头1-3号泊位,作短期的社区园圃和活动空间。

获得公共空间大奖的西环码头深受市民欢迎。(罗君豪摄)

园圃不会24小时开放 市民不能自己耕种

发展局指,自2005年起,中西区中山纪念公园的社区园圃均超额报名,故有需要增加区内农耕设施。因此,两个方案均于沿城西道一段,设有约2,000平方米的都市园圃。园圃有别康文署辖下的社区园圃,不会有独立位置让市民种植花卉或农作物,并收割自用,反会提供导赏、手作工作坊、农耕体验日营等,是开放式的休闲农耕。

方案中的社区园圃一直是争论焦点。多个地区组织强调非反对社区园圃,而是选址错误,并忧心届时2,000平方米的园圃将会封锁。发展局的文件中的确指明“园圃需于每日合理时间内免费开放”,一改市民现时自由享用码头的模式。
政府落实西环码头加围栏、社区园圃 发展局:市民一直非法进入

发展局公布的方案一。(区议会文件截图)

“城西关注组”成员张启昕不解:“发展局指方案回应社区园圃需求,但市民不能自己种,也不可带回家,即是不会吸引到对社区园圃有需求的人。如果说是休闲农耕,坚尼地城综合大楼和社区中心也有。既然有其他地方选择,何以必需选在西环码头?”

港大建筑学院副教授Mathew Pryor曾指,西环码头风大、日照时间长及空气盐分高,根本不适合种植。对于发展局称,中山纪念公园的社区园圃比西环码头更接近海边,亦一直顺利运作。

守护坚城联盟召集人黄健菁道出问题:“中山纪念公园的社区园圃是密封的,才不受海风影响。而发展局却说改开放式,做法根本两边不讨好。”

西环码头风大、日照时间长及空气盐分高,专家指不适合种植。(吴钟坤摄)

“应保留市民创造的空间”

思汇政策研究调查指,坚尼地城人均公共空间更只得0.77平方米,比规划署指引的人均公共空间标准仅2平方米少于一半。中西区关注组卢树基则指,既然区内有中山公园以外的地方作社区园圃,如汇安里公园。公共空间又不足下,西环码头却渐成公共空间,何不保留现状,达至双赢?他说:“市民喜欢没design就是design,less is more。”

发展区则回应指,以整个中西区计算(包括位处东边街中山纪念公园),人均公共空间高于2平方米,不存在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

组织:观塘海滨翻版、黑箱作业 

发展局于计划中指出,方案一是参考起动九龙东模式。不过,由非政府机构统一管理7,500平方米空间虽然方便,惟对机构于营运和财力方面均是重大考验。

有议员质疑政府于三年后把西环码头空地收回,要求明确指出码头长远用途。中西区召集人罗雅宁亦指责发展局是黑箱作业,如当年起动九龙东内定营运商的翻版。她称难有非牟利机构有如此财力和心力,肯于三年内管理7,500平方米空间,“当年起动九龙东招标(管理观塘海滨)只有一份标书,营运商在中标后才成立。”

民间组织指应有“方案三”,保留西环码头原貌。(罗君豪摄)

收回码头作东大屿山计划?

守护坚城联盟召集人黄健菁称:“硬套观塘做法,社区园圃又有别以往做法,到时话使用率低,而收回作东大屿山公路出口,居民又少一个休憩地方。”

发展局承认于《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规划空间时,提出以西环码头作东大屿山公路出口,“呢个都系顾问报告,非一定要接受。”发展局没明确回答西环码头的长远用途。黄健菁于会后反驳:“若不是想收回西环码头等土地,不会花巨额和心力去做研究报告。”多个地区组织表明不会接受两个方案,批评政府是漠视民意。

守护坚城联盟召集人黄健菁称,不满发展局硬搬观塘海滨发展模式于西环码头。(资料图片/郑子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