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自携食物拒网上卖票 属于街坊的马鞍山戏院

撰文: 梁雪怡
出版:更新:

早前,热话电影《十年》起初只在百老汇电影中心及UA 两间戏院上映,他们停放后,由4间影院、600座位的马鞍山戏院独立接力上映,一度每天放映6场。
这个街坊戏院从此为全港市民熟知。
摄影:陈焯𪸩

马鞍山戏院老板鲍文范坚持做街坊生意,不设网上购票系统。(资料图片)

“票房好,我就播。起初只在电影中心上画,档期是3个星期,直到最尾那个星期票房突然飙升,我就播啰。我的准则很简单,就是了解街坊的口味,有钱赚就赚。”马鞍山戏院老板鲍文范说。

《十年》在马鞍山上映35天,有学校甚至打电话到戏院,希望多上几场。但鲍文范指出,戏院的场次不能随便改动,近来因为复活节档期,应节的笑片和卡通片已经排得满满的,想播也播不了。

电影界老行专 
退休后仍放不下马鞍山戏院

今年70岁的鲍文范入行51年。 曾经“搞起”不少戏院,是当年一手建立湾仔新华戏院的搞手。他将迷你影院引入香港,迷你影院的好处是能够让戏院在同一时间播不同的电影,吸引不同客源。他同时是香港戏院商会的副会长,是戏院界的老前辈,所以大家都惯以“鲍Sir”称呼他。既已过了退休之龄,鲍文范亦放手将其他戏院交给后辈打理,唯独是舍不得亲生仔马鞍山戏院。

1995年开张的马鞍山戏院,有一条贴满经典电影海报的走廊,全是西片海报,由老板自己设计。他自豪地说:“不要小看这些海报,很难找的,有些我甚至在纽约的图书馆找来。”将珍藏制成影廊,原来是因为老板独爱看西片:“我最爱的电影是《乱世佳人》,《春风秋雨》也很好,你看过没有?看了你一定哭,你一定要看看。”

开业21年,戏院装修过几次走廊都没有大改变,为什么不贴将会上映的宣传海报?“太商业啦,电影不用太hard sell(硬销)。”

从前这里有两间影院,两间影院各只有400多个座位,但入座率一直不高,蚀了好几年。他说:“马鞍山人口不多,加上2000年前后盗版好夸张,今天上的戏,明天上网已经看到,打击很大。到沙士刚好没什么生意,唯有笑住蚀,大装修,由两个影院分拆成4个,座位由800多减至600多,影片选择会多点。”

业界常说,做戏院生意很难赚钱,但条数点计,却没有太多人愿意说。本打算例行工事,随口问问。谁知鲍Sir毫不犹豫,跟我分享戏院揾食如何艰难。“嗱,打个譬喻,酒楼一碟菜卖30至40元,它的成本可以只是几元。但戏院单是买片已经要40元,票房跟片商五五分帐,租金占两成五,戏院的伙计又要工资,又要跟地产商分帐,每年大约分22至25%。所以无论大集团,还是我这间小戏院,利润也只维持在5至6%。你说生意有多难做?我们圣诞一直无加价,但都快要加了。其他大集团的,圣诞节要员工开工,也要多给点工资吧,多加5元票价,大家就嘈嘈嘈。”

为了开源节流,他会多聘兼职代替全职。除了一些基本成本,戏院更有不明文规定,便是投影机、银幕、椅子等,每5年要换一次,因为都是消耗品,“一张櫈坐下去凹的,不会再有人想来。这里的櫈要2500元一张,我这里有600个座位,便要花百多万;投影机则要80万。呀,我们戏院用的银幕是美国货,要3万多元,比国产贵3倍,很多戏院用的是国产呢。”

戏院有很多器材,需要温度管制。

虽然多次问他,为何戏院利润少要坚持做,他只轻轻答道,在这行混了数十年,看电影很快活,不想转行。

提供地区资讯的“马鞍山人,马鞍山事” facebook 专页管理者之一的钟礼谦,今年21岁,从小就在马鞍山戏院看戏。他说:“这里的特色是大家可以自由带食物饮品进场,即使去年暑假开始卖爆谷和汽水,价钱也很公道,35至40元便有一桶。最奇怪是即使有小食亭,戏院还准许我们继续自己带食物进场,不像大集团戏院般,连水也不能自携入场。”

马鞍山戏院多年来也没有小食亭,直至去年之前,要在马鞍山吃到爆谷,恐怕要坐半小时车到沙田。

“街坊想要很多年了,无计啦,大家惯了吃爆谷看电影。我自己便不太喜欢,别人在看戏,你吃东西好嘈、好污糟,食鸡翼、鸡脚呀、烧卖,很扰人。”鲍Sir说,他愈说眉头愈紧:“我真的接受不了,看戏应该是静静地看。但马鞍山一家大细多,大家都想吃爆谷。好啦,去年暑假间个位出来,但只卖爆谷汽水,总之不卖烧卖鸡翼,味道太重了,要吃自己带吧。”

除了执著于观影质素外,他更坚持不设网上购票系统。于是钟礼谦等人,两年多前在专页上贴上电影放映的时间表。在此之前,马鞍山人想知道放映时间表,要不就靠双腿去看,要不便将戏院的电话贴在家中当眼处,需要时打电话直接查询。

鲍Sir摇头答道:“又不是市区,我做街坊生意,为什么要有网上购票?要多付7元手续㖞,当中有两元多给中介公司,你知不知道两元好紧要,我宁愿你自己落街买票……时间表?你下来看就得啦!我已贴在外面。”

行街睇戏食饭是基本娱乐

鲍文范不像年轻一代般,常常说要连系社区。他绝不觉得自己在连系社区这般伟大,但在别人看来,大概也感受到他着紧电影与人的关系。他多次说,“行街睇戏食饭”是基本娱乐,看电影是开心事,想大家都能负担。

大概在10多年前,马鞍山戏院的早场仅需要20元,近年才加至35元。这样的价钱,不够在市区戏院看半场戏。“大热天时坐在戏院几小时,有戏睇,又有冷气叹,真系好抵。我们跟片商每人分10元,你觉得有赚吗?但早场的确有六成入座率,全日最高,大家有看戏的需求。做到咁抵,是想街坊,特别是老人家愿意出来看戏,同时吸引平时不会入戏院的观众,慢慢增加客源。”

别看鲍文范现在只打理一间小小的马鞍山戏院,他退休前,曾管理安乐艺讯有限公司旗下11间戏院。他更开创了迷你戏院的先河,“以前香港的戏院是一座座建筑物,因为屋宇条例规定,楼上不可以有其他东西,建筑物不稳固会塌下来。我很年轻便到外国买片,看到很多迷你影院。那时香港是英国殖民地,我觉得英国都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行?于是我在深水埗搞了第一间迷你戏院,办妥申请手续。即是1980年代开幕的京华戏院(现时的铜锣湾京华中心Forever 21同一位置),播过《东京街》,但现已变成京华中心。那也是公司自己的物业,也计唔掂数要改建,这样可以多赚10倍。你说,戏院难不难做?”

他认为在高地价政策下,戏院要“做得住”,一定要靠政府规划才行。“也不是说想每个商场也有,而是在批地时,规定有3至4万呎面积的商场一定要有戏院,这样就行了。”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