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骑楼】香港骑楼夹缝求生 学者估计现存少于100幢

撰文: 谢慧心
出版:更新:

常说“有瓦遮头”是生活的基本需要,走在街上如果遇上突然而来一阵雨,骑楼就成为路人们的“瓦遮头”。骑楼是香港特色建筑,只见于唐楼,建于19世纪后期至1960年代;在城市急速发展下,有学者估计香港现存的“骑楼式唐楼”已经少于100幢,悄悄消失于城市中。

香港骑楼建筑,以1920-30年代为全盛时期。(谢慧心摄)

骑楼,顾名思义,就是“骑”在楼宇上的一种建筑结构。许多人会将它与露台混淆,其实只有两只脚伸出于楼宇前的才是骑楼;没有脚的,是露台。

但这两只脚,可能愈来愈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了。香港大学建筑学系建筑文物保护课程主任李浩然以“绝对是危机”,形容香港“骑楼式唐楼”所面对的现况。“香港的战前唐楼现在只余下几百幢,有骑楼的更少,我估计现存的骑楼式唐楼少于100幢。”

他解释,许多骑楼的业权是以一整幢为单位,要跟业主洽购业权,相比1960年代之后建成、业主数目可动辄数以十计的现代建筑物,可说轻易得多。现时许多骑楼集中于面对重建压力的九龙城、深水埗一带,更令这种可一不可再、具时代感的建筑,悄悄消失于城市发展的步伐中。

+1

骑楼:第一代发水楼

香港的唐楼,属于一种下舖上居的店屋(shophouse),英国、新加坡、槟城、澳门及广州均有同类建筑。最早期的香港唐楼因建筑物料与技术的限制,连露台都没有,楼宇背对背密集式兴建,加上通风与采光不足,带来卫生问题。

李浩然表示,踏入20世纪初,建筑物料除了砖与木材外,还开始使用钢筋水泥,其后有3-4层楼高的唐楼出现。“建筑地段的使用权,本来只限于建筑物的表面范围内,行人路属于官地。但当时有人为了争取更多空间,想出在楼宇前加建延伸结构,底下以两条柱来承托,就成为了骑楼。”1930年代全面采用钢筋水泥建筑唐楼后,成为骑楼的全盛时期。

明目张胆的占用官地仍被默许?“当时政府的看法,是认为骑楼可给行人遮荫避雨,属于公共服务,加上战后人口暴增,有住屋需要,所以采取‘容忍’的态度,让业主可以不补地价,兴建骑楼。”李浩然说,骑楼堪称开创了香港私人楼宇的“发水”先河。

在法律夹缝求生的骑楼

这段“法律不外乎人情”的历史,造就了“可一不可再”的骑楼。他续称,当时“容忍”的条件是骑楼不能密封,否则便要补地价。但实况是战后很多人由内地逃难来港,人口暴增,住屋需求殷切,密封骑楼变身“㓥房”甚为普遍,“打仗后人人都忙碌,无暇处理这问题”。

翻查历史文件,李浩然指在1955年,其实曾有议员质疑政府有法不依,任人封闭骑楼,“当年建筑署解话,说虽是犯法,但因确有房屋短缺的情况存在,取缔唐楼会令政治问题深化,提议不要强迫居民开通骑楼。最终议员接受了这建议。”

“骑楼是很有时代感的建筑产品,过了那时代便永远不会再出现。现在有没有可能重建骑楼?绝对不可能。起码法例上不会容许占用官地。”

根据现时法例,现存的骑楼如需进行会改动建筑结构或排污的工程(常见如活化用途),需要入则申请的话,不能用窗密封,必须将骑楼开通。唯一成功获豁免的例子是位于深水埗、建于1930年代的雷生春。它位于荔枝角道的转角位置,因行人路寛阔,骑楼空间亦相应寛阔,造成骑楼空间比建筑面积还要大的特殊情况。当年要活化为社区中医保健中心时,发现若把骑楼开通,单靠建筑面积不敷应用,最终获政府豁免,容许以窗密封骑楼,取用其空间。
位于深水埗荔枝角道的雷生春,是唯一获豁免可密封骑楼的建筑。(资料图片)

广州骑楼抄袭香港?

坊间时常有个印象,以为骑楼是来自广州的产物,称之为“广州式骑楼”风格。《香港骑楼》一书的作者林蔓莉及王新源则认为,广州式骑楼普遍被认为于1920年代才出现,但从他们找来的本地骑楼照片可见,香港骑楼群在19世纪末已经普遍存在,最经典是湾仔的和昌大押,书中写道:“记忆中那座骑楼除了一间和昌大押当舖,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均记雀鸟,回廊天花挂满岛笼,传出‘吱吱喳喳’的叫声。”

李浩然指出,若因香港与广州的骑楼风格相似,便以为香港的骑楼来自广州,是大错特错的观念,“初步研究指出,广州式骑楼其实是抄袭自香港。”他解释1925年至1926年间发生省港大罢工,当时香港有大量三行工人参与,并前往广州等地做工,估计他们是在当时将香港的骑楼设计与建筑技术带到广州,并建成大量骑楼,现时仍然保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