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阵】公众通道被围“生人勿近” 西环公共空间惨变养蚊地?

撰文: 柯咏敏
出版:更新:

西营盘高街的闹市中,十多条铁柱排列成阵。途人行过往往不屑一顾柱后的空地。有人猜想这是防止小贩摆卖,甚或只是设计失误所致。可是,这原是开放给公众的用地,却变成弃置垃圾及滋养蚊虫的地方,为何这处空间沦落于此?

西环高街有十多条铁柱排列成阵,柱后的空地为何变成垃圾堆及养蚊地?(柯咏敏摄)

铁柱阵前身是垃圾岗?

铁柱阵位处高街,两旁为空置店舖,邻近贤德大厦。16条铁柱每条约高1.67米(记者身高为1.65米)。铁柱阵后方的用地仿佛早已闲置,路人经过也绝少多看一眼。

纵然墙边的告示警告市民不要弃置垃圾,但发泡胶、纸箱仍堆叠于垃圾桶旁。铁柱后方的空地种有数株树木外,再没有任何设施;若然放有少量长椅石台的话,或可变为城市中的口袋公园(pocket garden),现时则仿佛浪费了一处休憩空间。

街坊方太于旁边的贤德大厦居住了二十多年。她说空地早在约8年前被铁柱群围起,之前则以铁丝网包围,需要保安员开锁才能内进。可是,她形容以往有大量垃圾弃于空地,环境十分恶劣。“以前保安开锁俾人放垃圾入去,废铁纸皮箱乜都有啦,都几乌烟瘴气。”方太说。

“生人勿近”的私有公共空间

纵观铁柱群后方的空地,空间足以放下长椅或石台供人休憩;但现时则被柱群围起,只种有数株树,与遭弃置无异。贤德大厦业主立案法团主席甘迅骢指,空地属私人拥有,亦由大厦管理,铁柱则是约十年前设置。他解释,早于20年前,空地曾由铁丝网围起,但不少人将大型建筑废料弃置在内,让法团有意完全围封该处;惟地政署指空地属公众通道,不能封闭,故法团以铁柱代替。

甘迅骢说,政府原意是将空地后方加建楼梯通往公园,但工程从未动工,法团则把后面用铁丝网围起。可是,即使政府未曾动工,但该处本应属公众地方,现时的铁柱不是减少途人入内的意欲?甘迅骢说:“跟时代广场外空地的情况相似,都是私人拥有及管理,但是要开放给公众;我们跟从政府的做法,不把空地围封,但亦没有打算设置公共休憩的设施——一来没有资源、二来难以管理。”

铁柱前后排列,柱间仅能容纳一人通过。(柯咏敏摄)

公众原本能使用的空地,现因私有公共空间而变得“生人勿近”,公众与私人的界线是否只向一方倾斜?自2008年起,私有公共空间(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因时代广场前空地引起社会关注,发展局于2011年2月制订一套《私人发展公众休憩空间的设计及管理指引》,指出空间设计上应考虑人本元素,如空间的形状、位置、易见度等,让公众能容易到达及使用。《指引》亦列出五种常见的私人发展公众休憩空间类型,包括:广场、庭院、公众绿化空间、小型休憩空间及长廊,并建议各空间的设计指引。以高街为例,铁柱群后方的空地本应属公众通道,则是指引所描述的长廊;但空地的用途与指引建议的设计背道而驰——“长廊除作为公众通道外,亦提供静态康乐设施的公众空间。”

空间足以放下长椅或石台供人休憩,或可成为市内的口袋公园(pocket garden)。(柯咏敏摄)

小业主欠诱因改善公共空间

注册城市规划师、拓展公共空间顾问黄保杰称,现时地契条款会列明私人地方需于某些位置作公众通道用途;以高街为例,地契没有限制能否放置铁柱,他估计业主的原意是阻拦外来人士停泊手推车或弃置废物。他称:“环境是不理想,但可以理解为何业主会这样做。”

他解释,理想长廊能作通道用途外,还能种植花草;可是,现时大部分小业主均缺乏经济诱因去实行。“发展商能够当楼盘去做,但单幢楼业主的话牵涉大笔金额,他们亦有难处。”黄保杰认为,若然政府决心回应公众对公共空间的诉求,应著力协助小业主改善公共空间,如提供财务津贴。

《指引》推出6年,黄保杰留意到不少大型发展商均会配合设计指引,但管理模式仍存有不少问题。“有些设计能满足公众需要,但管理模式上则不欢迎外来人士,而地政署现时欠缺人手巡查,难以进一步监管物业。”

他续说,高街的例子反映小业主处理私有公共空间时面对的阻力,政府需进一步提供协助。现时,《指引》没有附带罚则,黄保杰却认为有处罚的需要,“但要按地盘大小或住户数目而定,向信和、新世界罚钱当然冇问题,但好似高街(贤德大厦)只是单幢楼,罚钱会令业主有很大负担,政府要如何协助呢?这个要再斟酌。”

【图辑.柱阵之城】单车径路边桥底 各式柱阵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