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上】K-lunch爆满情景不再?K歌之后:K场不可取代!

撰文: 黄泳桦
出版:更新:

小学六年级,麦晴茵总是扮阿Sa那个,因为她短头发、皮肤黑。她不介意,因为她喜欢阿Sa的活泼,不然扮阿娇的女孩,用电脑录歌,用影印机印自己的样子,贴在CD套。听着电脑播出稚嫩的“当风筝遇上风”,拥有属于自己的“唱片”,麦晴茵已经很满足。后来,听她唱歌的人有10个,都是K房的同学,她没想过唱着唱着会真的像阿SA一样,在萤幕上又唱又跳,有自己的派台歌。摄影:黄宝莹

唱快歌总是忍不住“闻歌起舞”。

赶来赶去的k-lunch

90年代,卡啦OK开始普及。谭咏麟的《卡拉永远OK》到陈奕迅的《K歌之王》道尽K歌兴盛。“一班女仔会在放饭时间,仆住来仆住去唱K-Lunch。就算几赶都会唱,迟少少回校也会去唱。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唱K。”麦晴茵说话时,眼睛发亮。当时13岁的可人儿没想到,在K房唱啊唱啊,会唱到做歌手。直到新歌即将派台,她才想到名字可能会出现在K房萤光幕,一阵忧一阵喜。她还记得第一次唱k,穿着纯白的校服奔跑,任由浅蓝领带飘扬,转眼从校园到尖沙咀美丽华地库,那是中学一年级。10多个女生甫入K场便脱鞋、翘脚、唱快歌便跳上沙发,直接从沙发上来回走动,女校的自在和年少任性使她们不在乎。K场是个放松的地方,只要可以唱《风筝与风》、《下一站天后》。

唱K一定有“咪霸”,想插播也难。

一开心唱饮歌 不开心唱饮歌 当中记录我这么长大过

K房完场曲一个午餐时间够唱10首歌,吃一个饭,都是40、50元。以前娱乐没那么多元化,唱K是学生负担得起,最即兴的情感渲泄。即麦晴茵是那种要唱两首歌才肯吃饭的人,即是“咪霸”。麦晴茵爱把K房灯光调到最暗,音乐最大声,关掉伴唱,“那才有Feel。”唱歌跳舞时,她最自信,侍应入来送餐,别的女孩会收歛一点,声音渐小。她会更大声得唱:“唱给他听。哈哈,或者我已进入忘我境界,不知他有入过来。”有些歌要天天唱六次,中学时大家唱K-Lunch,大学时唱猫头鹰时段,生日可以唱足8小时。“K房亦有完场曲。”她说唱K不只是唱歌,是那种氛围。于是,完场曲有时是最长的《劲歌金曲》,几个朋友仔一人接一段,但愿时光不会太快中断;有时快歌《你爱我啦》、《如果我是陈奕迅》,把气氛推至最高,落幕也必须大笑,大概K歌最大的意义莫过于此。

我的年代就是唱K长大的

麦晴茵随时也可以开四面台。同学一叫她,她就唱“谁轻轻叫唤我”;分座位,她就不舍就“你我相隔多么远”,随时都有歌,10多岁可以唱出经典广东歌,因所谓经典就是流传一代又一代,于电视老是常出现,一个年代的音乐不会相隔太多。现在年轻一代连新视都不怎么看,心中的流行曲永远停陈奕迅、容祖儿、杨千嬅年代。

“人大了,空闲的时间只剩下夜晚,但一定会keep住唱K。”麦晴茵想一想,长得多大,亦留下了几首旧歌,喜欢到现时-“谁在悼念快将接近成年,谁告诫我课室不要睡眠”后来,她的朋友也宁愿玩手机,也不怎么去K场。她想像不了有一天,大家会点播她的歌,“ 因为娱乐实在太多元化。我接受不到K场被取代, 它的价值是不能取代。不只是唱歌,只有那个场地、那种气氛和空间才可以营造到说不出感觉,我不知道是否童年回忆影响,但我的年代就是唱K长大的。”

【我是歌手下】唱K唱到变歌手?麦晴茵弃Big4:我只要有舞台就够

一开心唱饮歌,不开心唱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