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爸爸迎难“凑B” 街坊︰“咦?你又放假?”
统计处数字显示,2015年全港有16,900名男性担任全职家务料理者,对比1991年的2,900人,在20余年里增长近五倍。在社会传统认知中,女性通常更擅长照顾工作,而男性则需要“担起头家”,用金钱回报家庭。究竟男性是否只能够在职场创建自尊?当一班不依传统的男性选择全职照顾家庭时,又会面对怎样的个人挣扎及社会压力?
黄彦隽(Billy)年多前开始了这样的生活:每天早上六时半准时起床为小朋友准备早餐,再马上将衣服倒进洗衣机。如果小朋友还未醒来,他会迅速跑到到附近茶餐厅吃早餐,回来后再抓紧时间打扫一下。他并非无工可开,或者在放侍产假。事实上,他是特意为了照顾小朋友及家庭而主动辞职,成为一名全职爸爸。
“地狱厨神”爸爸Billy:滑鼠变镬铲 由零开始学做家务
从手握滑鼠的设计师,到离不开扫帚和镬铲的“家庭主夫”—这不是现年39岁的Billy曾设想过的人生道路,也不符合“男主外、女主内”这一社会“正常标准”。好在Billy大学时读过女性主义学说,早已明白传统的男女分工“不合时宜”,甚至构成性别歧视。他对于男人做“凑仔公”并无心理障碍,但仍然不小心成了刻板性别分工的“受害者”—他完全不懂做家务。
“以前妈妈将家人照顾得无微不至,我回家就像个大爷一样,什么都不用做。结婚后,因为家里聘请了钟点清洁工人,也照样不用做家务。”决意做全职爸爸后,一向习惯被照顾的大男孩得由零开始,重新学习做家务,以成为称职的照顾者。
他最不擅长烹饪,曾经试过为女儿煎薯饼做茶点,结果却烤焦,还常常煮了东西女儿却不肯吃,只能待太太来“救驾”,种种挫折一度令Billy大受打击。为求进步,他只好每日勤学苦练,终于在半年间由一个“大爷”变成了一个初通家务的男人,以前做一顿饭需要花两小时,现在可以半小时内搞定两餐饭菜。效率提升之余,他也讲究工夫,为了煮女儿最爱吃的鱼肉粥,本来怕鱼腥的他,坚持亲手去鱼骨拆鱼肉。
忙碌应付家务之余,还要重新适应新的生活状态:以前Billy过着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活,虽然不轻松,但至少有固定的放工时间,身边也有一同打拼的同事。现在每天自太太出门后,他最常相处的就只有19个月大的女儿,而且这份“新工作”极为苛刻:没有薪酬、没有下班时间,无论如何沮丧,也不能言退。
但Billy并不后悔,他认为能够见证女儿成长,已经令全职爸爸这个选择变得有价值,“照顾小朋友是父母的责任,不应该外判给外佣或公公婆婆、爷爷嫲嫲。”
“放长假期”爸爸阿培:乐于喂奶换片 见证成长是最大回报
不过现今社会,女性担任照顾者角色仍是主流,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和认同全职爸爸这一选择。对于家中有五个月大女儿的陈奕培(阿培)来说,最大的冲击是来自别人的目光。
“当我抱着女儿去街市买菜时,常会收到奇怪的眼光。毕竟,这个时候一个男人应该是在工作才对啊。”他回忆起一次到常去的肉档,肉贩终于忍不住好奇地问“咦?你又放假?”待知道阿培的工作是“全职凑女”后,肉贩惊诧之余似懂非懂地称赞了一句:“犀利啊你!”
在阿培看来,这恭维其实反映社会既有的刻板印象,假定凑仔是妈妈的工作,这样“僭越”的男士才令旁人“刮目相看”。但他深信养育孩子是父母的共同责任,而男人创建形象也并不仅仅基于工作:“我不觉得要出外工作才称得上一个男人,我在家里凑仔煮饭都是一个男人啊,只不过职责、分工不同而已。”
性别定型根深柢固,不仅给全职爸爸带来挑战,同时令坚持工作的妈妈感到压力。阿培的太太黄美宝(Mabel)在日常小事中体会到社会对“妈妈”的预设期望。“有一次保安看到我出门上班,问我谁照顾BB,又好奇我为什么常常出去。”这弦外之音令Mabel非常尴尬,似乎暗示这位妈妈并不顾家:“其实我平时一下班就尽量准时回家照顾BB,帮忙老公。”
选择让阿培回到家中当“凑仔公”,女儿是他们最大的考虑。“我本身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而太太做社工,她在这个岗位已经很多年,不容易离开,所以最后我决定辞职,全职照顾女儿。”阿培认为父母的身教对小朋友非常重要。他乐于喂奶、扫风、换尿片、逗女儿玩,能见证她的成长就是选择做全职爸爸的最大回报。
理想宏大,可是Mabel坦言下决定前经历过一些心理挣扎:“现今社会未必接受爸爸完全不工作,也不在家里收租、做投资。”要男人放下身段与太太分享一份薪金,留在家中全职做“凑仔公”,并不是容易做的决定。阿培也表示,朋友对自己的选择大多感意外:“他们多数很惊讶,一方面会说我们是pioneer(先驱),但不见得会选择同样的路。”
男人由挣钱养家的角色,转而在经济上依赖妻子,心中不免天人交战。阿培表示,“我的朋友都说,你还是赚回自己的零用钱吧,这样不用每一次都问老婆嘛。”阿培虽然对于身份转换有充足准备,但并不是没有心理挣扎。现在,他会在周末抽几个小时到音乐中心教唱游班。兼职的工作不仅令他有一定的成就感,同时也可以重拾自己喜欢的事情。
Billy也认同不再需要工作赚钱后,自己有时感觉“很不实在”:“我不介意自己没有收入,但是空虚感就一定有!以前上班的时候,你根据何时‘出粮’就能够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像我这样‘无粮出’,好像突然没有了时间概念。”
曾经喜欢购买唱片的Billy,现在花钱往往会深思熟虑,“这个转变,除了用‘虚’来形容,我都不知道可以怎样说了,‘真系唔知想点咁’。”
上文节录自第70期周报(2017年7月24日),原文题为《 全职爸爸迎难而上 做“凑仔公”无问题》,现题为编辑重拟。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7月2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0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