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不打小人 为家人祈福
惊蛰几乎与“打小人”画上等号,脑海自然浮现鹅颈桥底婆婆打小人的景象。走进社区,街坊对惊蛰却另有一种解读。
今年3月5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春雷鸣动,惊醒蛰伏的动物昆虫。古代农谚有“惊蛰闻雷米如泥”的说法,如果惊蛰当日雷响,表示该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万物惊醒,蛇虫鼠蚁亦不例外,因而衍生“祭白虎”及“打小人”的仪式,驱逐害物。
惊蛰,又名“白虎开口日”,相传以祭品喂饱白虎,使白虎不再害人,消灾解困。有说祭白虎和打小人两者互不相关;亦有一说,在白虎面前打小人,白虎便会镇压或噬食小人,令小人无法行恶。时至今日,每逢惊蛰,人们通常同时进行两个活动,不会特意区分。
化繁为简 小人退散
除了到铜锣湾鹅颈桥桥底找婆婆打小人外,不少善信亦会自行祭祀、来个“DIY打小人”。坊间不少纸扎舖,亦会于当眼处放著一堆惊蛰祭拜套装,老虎模样的黄色符纸叠在最上层,格外显眼。祭拜套装通常10元便可以购得一份,包括金银衣纸、小人纸、贵人纸、百解等符纸,以及肥猪肉和绿豆。
惊蛰拜祀要待老虎开口之后。洪女士于荃湾街市经营纸扎舖30多年,她表示老虎开口的时间每年各异,甚至不一定在白天。她翻开《通胜》,今年老虎在上午11时44分开口。打开一份祭拜套装,看著一叠叠或红或黄的符纸,记者顿感不知所措,洪女士却说祭祀过程十分简单,首先用猪肉压住老虎的嘴,让老虎吃饱,不要作恶;再把纸品一并焚烧,燃点香烛,最后把芝麻、绿豆撒在地上即可。
那重头戏“打小人”呢?原来小人纸有男女之分,“哪里讨厌打哪里,对方常乱说话便打嘴巴。”可有甚么符咒、口诀要念?洪女士摇摇头,“可以说‘小人走,贵人来’,随心说其他话也可以。”不过,她补充指,燃烧小人纸足以把小人赶退。“最好还是不要打,让小人走远一点便足够啦。”
祭白虎 为家人祈福
在荃湾三栋屋博物馆外的伯公神位(伯公为客家传统的土地公,到处皆有),地上放著逾20只澄黄的纸老虎。善信前来拜祭、燃烧纸品,却不见有人打小人,气氛自然不似桥底热闹。
满头白发的梁婆婆插上香烛后,诚心闭目合十。梁婆婆自幼随家人一同拜祭,此后承传习俗。直到现年80岁,每年惊蛰她仍会拜祭,祈求家人平安。在家人的搀扶下,她笑著说:“最紧要人口平安,出入平安。”
每逢惊蛰,总会出现桥底香火鼎盛的画面。老妇念念有词,语气激昂,手起鞋落,狠狠拍打纸片,让生活不如意的人一泄郁怨。但,原来惊蛰并非只有钱货两讫的“打小人”,祈福除害亦并非只是为了自己的情场仕途。原来惊蛰也有一点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