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磡塌楼】五月接失修举报屋宇署仅劝谕 六月倒塌 议员批失职

撰文: 黄伟民 鲁嘉裕 邓丽婷 黎静珊 陈蕾蕾
出版:更新:

睡梦中床架差点随露台倒塌,两汉生死一线!红磡机利士南路50号唐二楼露台今(21日)凌晨突然塌下,屋宇署早上派测量师到场视察,称楼宇情况属“局部失修”,强调没即时倒塌危险。署方下午派员清拆塌下的一楼露台,以及为二、三楼露台作临时支撑工程。该署傍晚的书面回复时自揭,署方今年5月曾接获该楼宇失修举报,派员到场视察后发现失修,但整体楼宇结构无明显危险,故向业主发出劝谕信。但一个月后即发生塌楼事件。另外,肇事唐楼的大业主是恒地,该公司透过“田生地产”回复指,对事件感到遗憾,会即时调动单位予受影响居民暂住。

高级屋宇测量师黄国屏视察后表示涉事楼宇没有即时倒塌危险。(黄伟民摄)

红磡机利士南路50号塌楼意外,屋宇署评估后认为,楼宇结构没即时危险,在警方协助下疏散机利士南路46号及48号一栋唐楼。屋宇署高级屋宇测量师黄国屏上楼巡查后解释,楼宇情况属于“局部失修”,楼宇有钢筋生锈,主要是露台局部结构倒塌,并“拉到二楼(唐三楼)露台墙身”,希望在一两日内由承办商拆除危险部分,强调没有即时楼宇倒塌危险。

他指出,旁边楼宇没有即时危险,只疏散旁边机利士南路46号及48号一栋唐楼居民,居民现时已经全部离开,未能确认是否与经营㓥房有关。而据居民透露,肇事单位有五户人家居住,被㓥五间房。

屋宇署:5月接失修举报后曾视察

屋宇署傍晚书面回复指,接获警方通报后即派员到场视察,发现楼宇一楼、二楼及三楼露台位置有结构危险,需作紧急清拆及临时支撑工程,其余地方并无发现即时危险,楼宇整体亦无倒塌危险。署方已临时封闭大厦地下、一楼、二楼及三楼,由政府承建商紧急清拆一楼露台,以及为二、三楼露台作临时支撑工程,预计工程明日(22日)完成,受影响居民获安排到红磡社区会堂暂住。至于有关该楼宇一楼石屎露台倒塌的原因,屋宇署将作进一步调查。

发言人指,署方今年5月曾接获有关该楼宇失修的举报,派员到场视察后发现失修,但整体楼宇结构无明显危险,故向业主发出劝谕信,敦促尽早修葺。根据记录,该楼宇曾出现失修,故屋宇署曾于2009年发出修葺令,但业主未有遵从,故署方翌年委派合约顾问公司及政府承建商代为修葺,并向业主追讨有关工程费用,工程于2011年完成。

立法会议员黄碧云昨晚在会上质疑:“屋宇署维持的安全水平系咪净系限于成栋楼会唔会冧?”(资料图片/鲁嘉裕摄)

屋宇署:做法恰当“做咗嘢”

民主党在晚上召开居民大会,对于屋宇署在五月已收失修投诉,但只发劝喻信了事,立法会议员黄碧云在会上质问署理屋宇署有关处理手法。屋宇署总屋宇测量师梁志添回应指,署方五月检查唐楼,发现一楼露台底部有裂缝,亦发出劝喻信要求业主维修,做法是恰当及“做咗嘢”。

黄碧云再质问,部分无良业主对署方信件视而不见,是否要叫居民返回唐楼居住?会如何保障居民生命?梁指涉事唐楼现时没有倒塌危险,结构安全,进行临时支撑工程后,居民可以返回唐楼,他强调业主有责任再详细检查及维修,如业主不维修,署方或会根据建筑物条例发出检查命令,强制业主进行检查。

黄碧云:应检查区内60年楼龄旧楼

黄碧云会后指屋宇署说法离谱,五月说楼宇没即时危险,六月便发生事故,“屋宇署维持的安全水平系咪净系限于成栋楼会唔会冧?”她又批评屋宇署执法不力,仅对业主出信劝喻,就算业主不维修,署方却仍需隔一段长时间先再巡查及跟进,反映署方执法不严,令意外发生。黄又批署方于事后仍不承诺为涉事机利士南路楼龄60年以上旧楼进行检查,她认为署方由法例以至执行均需作全面检讨,又指明天将约见屋宇署副处长深入讨论有关问题。

红磡机利士南路2至50号(双号数)已由恒地收购了八成或以上业权,部分已提交强拍申请。(恒地2016年年报截图)

恒地子公司拥八成以上业权

翻查资料,涉事唐二楼1956年起由陈姓业主持有,楼龄已达61年。经多次转手,在2012年,由“科美发展有限公司”以作价6,000多万收购唐地下至唐五楼。早在2011年,科美发展有限公司已用570万购入唐六楼,逐步收购全楝唐楼。该公司董事包括恒基兆业执行董事郭炳濠及恒基兆业董事局副主席李家诚。根据恒地年报,公司拥涉事唐楼八成或以上业权。

出事大厦去年的地舖为田生地产。(Google街景图)

田生代回应:好遗憾

“田生地产”以涉事唐楼业主的代理人身分回应指,大厦单位有些出租,有些自住,代理人一直有作一般巡查及维修,对唐二楼露台倒塌一事感到“好遗憾”,已即时派员到场提供协助,并调动单位予受影响居民暂住。

受影响居民包括大学生

庇护中心内暂时有11男2女,年龄约3至64岁,当中有9名学生,包括理大学生及两名小童。民政事务处已安排向灾民简单设施,会提供水、杯面、毛毡,并会继续开放予有需要灾民。

九龙城50年以上旧楼多达逾千幢

2010年1月29日,马头围道45号J发生塌楼事故,屋宇署3日后展开特别行动,巡查全港共4,011幢楼龄达50年或以上的旧楼。当时地区意见认为九龙城区有不少旧楼需要重建,当中包括红磡马头围道、黄埔街、必嘉街、宝其利街、机利士南路、曲街、差馆里一带,而是次塌露台的楼宇正位于机利士南路。

九龙城区面积约1,000公顷,分为四个分区,包括土瓜湾、龙塘(即九龙城及九龙塘)、红磡及何文田。根据屋宇署2010年发表的《楼龄达50年或以上楼宇的巡查报告》,拥有最多楼龄达50年或以上私人楼宇的地区为九龙城,达到1,088幢,占了全港四分之一;就楼宇修葺的需要而言,九龙城亦最为严重,当时有320幢楼宇需要紧急维修及有较明显欠妥之处。然而,有关巡查报告事隔7年,“九龙城市区更新地区咨询平台”2011年公布的报告曾指出,九龙城楼龄介乎30至49年的楼宇也有1,771幢,加上近年九龙城重建项目不多,换言之现时区内楼龄达50年或以上的私楼数目应远超1,088幢。

点此观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