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AI热潮推动芯片需求 本地人才优势促微电子业发展

撰文: 谢德勤
出版:更新:

人工智能(AI)的应用愈趋普及,带动了不同产业的转型。专用AI芯片的面世,能更有效地训练和运行AI模型;在处理自动化工序时,亦较一般通用芯片速度更快、功耗更低。香港在智能芯片及系统设计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加上愈来愈多微电子企业落户香港,为业界带来绝佳机遇。今次香港科技园公司首席企业发展总监姚庆良博士邀请香港科技大学综合系统与设计学部教授兼智能芯片与系统研发中心(ACCESS)副主任崔志英教授,一同探讨本地微电子业的机遇、AI芯片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摄影:郑子峰

香港科技大学牵头 透过InnoHK平台成立ACCESS与海外顶尖大学提供技术研发和转移平台

随著全球AI商机崛起,催生了市场对效能高但功耗低的芯片需求。同时,不断创新的微电子技术亦为AI发展提供强大支援,并推动AI于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香港科技大学 (科大) 早著先机,透过香港政府的InnoHK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于2020年牵头成立了跨领域的智能芯片与系统研发中心(AI Chip Center for Emerging Smart Systems)(ACCESS),与本港及海外多所顶尖大学携手进行研发工作,期望将AI的应用普及化。崔教授指,中心集中设计AI边缘运算芯片,特点是效率高但成本低等优势,为初创企业和小规模公司提供软硬件联合设计的解决方案。

香港科技园公司首席企业发展总监姚庆良博士(左)与香港科技大学综合系统与设计学部教授兼智能芯片与系统研发中心(ACCESS)副主任崔志英教授(右)一同探讨本地微电子业的机遇、AI芯片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现时,ACCESS的研究人员数目已超过100名,并由近40位教授参与指导和合作。中心全面整合研发流程,推动科研成果的落地。“ACCESS目前正在进行四项主要研究工作,包括突破硬件瓶颈的新兴技术、架构与异构系统整合、AI辅助电子设计自动化,以及硬件加速的AI应用。其中最主要目标在于将AI芯片的性能提高,调整功耗仅仅在微瓦数量级,从而更好地支援电量需求;以及提高设计效率、缩短从设计到量产的时间,加速芯片智能设计过程。ACCESS期望将来可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各项范畴,包括医疗、电子网络及交通等。”

崔教授专注微电子相关的研究多年,发表了超过280篇被引用的技术期刊和会议论文,获得多个最佳论文奖,并于2004年和2006年的IEEE ASP-DAC大学设计竞赛中获得了设计奖项,拥有16项专利设计。作为国际知名的微电子专家,崔教授亦为本地和跨国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世界级教授 科大助微电子生态圈蓬勃发展

AI与微电子被视为创科界未来10至20年最重要的技术领域之一,而微电子学科更自科大创校起便备受重视,更邀请世界级的教授培育相关人才。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2024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科大工学院排行全球33位、大中华区第五位及全港首位,肯定了工学院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崔教授表示:“早在20年前,我们大学已预计微电子领域对高端研究人员与工程师的需求,故积极培育相关人才。然而,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后,需要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以增长实战经验。因此,大学和业界需共同努力,合作培养创新产业技术人才。”

港府支持先进产业 多间知名企业落户香港

过往香港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持,毕业生往往选择到国外或回内地发展。但近年港府十分支持先进制造产业,促使更多知名企业来港投资及设厂,为本地培训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有助微电子生态圈不断扩大。崔教授续指“这是我回流30年以来最好的机遇,也是香港于微电子发展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业界有望利用此机遇,将香港从环球金融中心发展为一个高科技产业重地。”

ACCESS的主要研究以提高芯片性能1,000倍为目标。

元朗创新园微电子中心助港企先试后产

香港虽具备科研实力,但要将科研成果落地,仍需通过试产阶段,持续优化设计与成本、质量和可靠性,过程需要先进的基础建设。元朗创新园微电子中心(MEC)提供的配套设施,正正有助支援微电子业发展,为港企把握商机。姚博士称,设立元朗创新园MEC的目标是为业界提供“中试线”,可以测试设计,符合要求才进行投产。MEC的硬件配套,配合半导体制程需要,包括无尘车间、特种气体、化学品及废料处理设施,帮助港企节省自行设厂的高昂成本,加快研发落地及商品化。

了解元朗创新园微电子中心:https://stp.hk/3S1LSYb

姚庆良博士表示元朗创新园微电子中心有助港企于芯片设计上先试后产,加快研发落地及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