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梁敬国昔自荐任副局长展抱负 今叹理想与现实有距离
“而我不知道梁敬国是谁”,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梁敬国的“成名作”,应该就是2014年立法会这有趣的一幕:财政预算案在立法会遭遇拉布,政策局轮候派官员出席会议,惟当社民连议员梁国雄问到,当刻是哪位官员在席,连时任立法会主席曾钰成都答不出来,唯有要求梁敬国自我介绍。副局长面目模糊,知名度低,一时成为政坛热话。
临别在即,梁敬国接受《香港01》专访回首3年零8个月官职生涯,叹与当初加入政府的目标有落差,大有壮志未酬之慨。至于知名度,他始终一笑置之。
高官问责制在2008年扩大,新增副局长一职,至今届政府任期尾声,共有12名副局长。在贸发局及建造业议会等法定机构任职多年的梁敬国,当日被候任特首梁振英的公开呼吁吸引,写信自荐出任副局长,希望“由修读政治到实践政治”,“我大学读政治,都想尝试加入政府参与制定政策,想真真正正做些影响到政策的工作,自问有能力做到。”
受制于政治现实寸步难行
一年多后,他雀屏中选,加入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做副局长,准备大展拳脚。3年8个月匆匆过去,商经局经历免费电视发牌争议、版权条例、竞争法实施、迪士尼扩建等风浪,梁敬国回首,不禁感慨未做到当初加入政府的预期成果,“未做到我的目标,差相当大距离。”
“受制于政治环境和现行法规,不是有良好意愿就得,令很多事不是理想化地做得成。也不能讲是唏嘘,入职时有预期情况不太顺畅,但比想像中更困难,这几年拉布情况越发严重,很多事寸步难行。”
成名非目标 乐得做寻常街坊
相对于局长,大部分副局长在大众眼中总是落得面目模糊的处境。回想起在立法会“一夕成名”,梁敬国表现得落落大方,指出当天的“乌龙”场面只是连串巧合所致,时任立法会主席曾钰成似乎一时间找不到官员出席名单,与他相熟的工业和商界议员又不在席,因此无人认得他,他不觉得尴尬。事后检讨,可觉得问责官员提高公众知名度很重要?“出名、出位不是我目标, 有人识不一定是好事,不用太高调,我有时享受下出街著街坊装,无人认得都几好。”他认为,与自己负责政策范畴的持分者相熟,才有必要。
重温“而我不知道梁敬国是谁”片段:
版权法被污名化 拉倒草案无人得益
梁敬国任内一大憾事,是《版权修订条例草案》遇到立法会拉布,最终胎死腹中。说到扩大了豁免范围的草案最终一拍两散,他至今有气:“在网上炒热了,污名化为网络23条,然后社会上不幸地理性讨论欠奉。指谪是网络23条的人,无指出为何是网络23条,只是很方便地将它变成十恶不赦的条例。”
他强调法例不会完美,过程中亦一定有让步(give and take),公务员团队要花长时间与不同持分者沟通,不能在几星期内因个别网上舆论就贸然修改法例,而妄顾与其他持分者已达成的共识。他感叹,政府纵已承诺在草案通过后会再检讨,但反对者仍拒绝让步,最终各方皆输,无任何人得益,本港的版权保障只能继续落后于其他地区。
本港会展业发展未饱和
梁敬国曾在贸发局工作长达15年,又做过建造业议会工人注册总监,故特别关心会展及工业发展。他指出,会展业能衍生庞大经济效益,带动旅游、酒店及零售业,亦有助强化本港国际形象。他深信本港会展业尚未饱和,玩具、礼品、钟表展览是传统强项,但必须再开拓新的范畴。他举例指,国际艺术展览“Art Basel”2015年起落户香港,加上在中环新海滨举行的“Art Central”,开启了本港举国际艺术展的窗口,“发展过程中要找到niche,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展览业能否找到打低对手,建立展览会的规模。展览业是‘零和游戏’,遇强越强,没有双赢局面。你的展览业办得好,别人办同样性质的展览会慢慢萎缩。”他希望关心本港会展业的人士,可以参考海外举办会展非常成功的经验,例如德国汉诺威(电子展)、法兰克福(家电)和慕尼克(电子零配件展)等全球知名展销会的营运、管理及发展。
至于特首梁振英近年推动的再工业化,提倡发展技术密集的高增值产业,梁敬国认同是正确发展方向,但同时要为传统工业重新注入动力和人才,“有几多人知道,全球手机的玻璃荧幕,有六成是由一间香港厂家制造?”在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发展之时,本港厂家可把握机会在沿线国家设厂,让年青人走出香港,发展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