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外佣】抛夫弃子异乡漂泊 元朗心灵铁屋成就家乡十房大屋

撰文: 鲁嘉裕 邓栢良
出版:更新:

不足100呎的㓥房有人嫌地方浅窄,在港印佣却甘之如饴,视之为乐土。众人合力铺地垫贴墙纸、安装冷气机及雪柜,仿佛建设心目中的理想家居。十多个在港无根的印佣,自始告别假日到处流徙、占领公园、天桥底的日子,找到一处落地生根,真正享受假日的悠闲,“我当呢到系屋企啦!”

女佣在港工作忍受思乡病的折磨,同乡之间也会互相安慰。 (鲁喜裕摄)

长年在外工作的女佣,彷如无根草,家乡在千里之外,即时有钱在家乡建大宅,亦无法亲自装潢布置。离家多年,回乡次数屈指可数,印尼的家如一个抽象的概念,人在异地有时更渴望拥有家的感觉,这个不足100呎的斗室竟可填补她们心底里的欲望,Fitri和Solesih坦言㓥房虽简陋,但一砖一瓦由自己布置,实实在在是“自己嘅地方”。

伸延阅读:【假日外佣】洪水桥三级火后 走进外佣隐世乐园:好好彩有呢间屋

没有这份工,子女的生活和教育便彻底不同。
Solesih
Fitri(左)和Solesih(右)同租铁皮屋已6年,已非常老友。(邓栢良摄)

离乡工作错过子女成长、夫妻关系疏离

Fitri和Solesih离乡工作近廿载,已是前辈,坦言女佣要习惯忍受孤单的生活。二人直言在印尼微薄的薪资难以支撑子女读大学、买大屋、惟当佣工赚外币才应付得来。然而有得总有失,Fitri和Solesih二人在印尼结婚产子不久便离乡当佣工,既错过子女的成长期;夫妻相隔异地,关系也渐渐淡如清水。Fitri早年使与印尼丈夫离婚,单身至今。类似例子在外佣间并不罕见,逼于现实环境,她们默然接受“抛夫弃子”的生活,幸好她们不失乐观的心:“没有这份工,子女的生活和教育便彻底不同。”

Solesih现时每日都可以经常与女儿视像对话。 (邓栢良摄)

视像对话解乡愁 个别雇主拒提供WIFI

二十年前互联网还未普及,要解乡愁只能靠长途电话,惟电话费昂贵,女佣讲不上两句就得赶快挂线。近年人人手中一部智能电话,Fitri和Solesih现时终于可以经常与子女、家人视像对话,“相隔数千里,虚拟亲亲你”,亲情的温暖还是可以透过网络传递至印尼。但二人均指,这些机会其实得来不易,因有些雇主担心女佣使用电话,会影响其工作表现,拒绝提供WIFI。

Fitri在印尼的大宅有十间房,雇主随她返印尼旅游时,也赞叹不已。(Fitri提供照片)

家乡建十房大宅 令雇主惊叹不已

辛勤廿载,Fitri的儿子和Solesih的女儿已大学毕业,分别仼职药剂师及助理医生,生计不成问题。二人理应退休回乡共聚天伦。但她们认为女人现仍值壮年,情愿多做几年,储多些钱才回印尼享清福。

她们另一个最大成就就是在家乡建大宅。Fitri和Solesih向记者展示其印尼新居的照片时,笑得合不拢嘴,Fitri笑说“有十间房架!大过香港好多!”,一次雇主随她返印尼旅游时,参观其大屋也惊叹不已。

来港初年难以适应:

印尼女佣坦言,香港家常小菜则太过清淡,食之无味,每逢假日一定要品尝家乡食物。 (邓栢良摄)

广东话太难讲 香港家常小菜太清淡

回想来港生活初期,二人均指最难适应的就是语言和食物。Solesih说,当年抵港只识讲一句“早晨”,在街市买𩠌唯有“手指指”。今时今日,她们听得懂八九成广东话,惟发音始终不准,平日也多说英文。

饮食方面,Firti指印尼人嗜辣又喜加香料,菜式相对复杂;香港家常小菜则太过清淡,煮法亦简单,笑言“一餐饭半个钟都搞得掂”。香港人喜以猪骨煲汤或蒸排骨等,笃信回教的印尼人通通碰不得,唯有煎蛋加辣椒拌饭,“无所谓,好简单又一餐啦”,故此每逢假日,他们必定会煮印尼家乡饭菜,品尝久违家乡的印尼咖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