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SEC】社企人谈共融:理解差异比同情更重要
香港作为发达城市,人均教育水平并不低,为何每每谈及社会共融,却总是给其他已发展地区比下去?本地社企界一大盛事——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HKSEC现正接受报名,今年赛事以“共融社会”及“共建.共创.共构”为主题,邀请有志创办社企的人士参赛。与此同时,主办方亦邀请到三位本地社企人——“语桥社资”创办人邓慧兰教授、“智趣伴星途”创办人苏咏芝教授及“Wedo Global”创办人吴宗麟,分享他们成立社企服务受众的体会,以及在他们眼中,如何才能达致“共融”。
隔阂源于认知差异 沟通有助促进共融
本地社企Wedo Global成立于2011年,多年来不断培训少数族裔带领文化体验,推广不同种族的文化,促进共融,项目更于2013年HKSEC赢得我最喜爱的社企计划全民投票冠军,并代表香港于南韩举办的亚洲社会企业挑战赛(SVCA)赢得大奖,及后晋级至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UC Berkeley)举办的全球社会企业挑战赛(GSVC)中获得全球十二强之殊荣。。创办人吴宗麟Bosco认为,能否共融其实与文化归属感有关,假若双方的语言、文化,甚至对同一件事物的理解也不同,差异便会由此发生,窒碍了共融:“曾经我与一位少数族裔同事谈及萝卜糕,可在她的脑海中,萝卜糕是甜点,而且是用红萝卜蓉加入奶和坚果而制成的,而非我们华人常见的那一款,如果没有深入认识和交流,我们也许不会意识到双方认知的差异。”Bosco又指,这种差异会在无意间产生了隔阂,当其中一方越来越听不懂另一方的说话,便会开始产生距离感,最终可能会形同陌路,所以要达致共融,必先要多花功夫互相理解,主动沟通与聆听必不可少。
多年来研究香港手语及聋童沟通发展,并成立社企“语桥社资”推广社会手语双语共融的邓慧兰教授亦同意Bosco的观点,她又指出,共融需要双方都以同理心出发,耐心找出沟通渠道,互相了解,才能跨越障碍。这些障碍包括对特定族群及他们的客观情况有所误解:“例如当聋童戴上人工耳蜗后,一般建议是不要学习手语避免妨碍口语发展,可是这对聋童日后语言认知及心理等等发展而言也可以带来障碍。”邓教授又表示,比起同情,大众可能更需要学习和了解其他群体的特性所带来的益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可以有所得着:“举例来说,现今研究所得,手语不仅仅是聋人的语言,其他群体如老人,有其他教育特殊情况的儿童,甚至是健听儿童,学习手语也有一定的好处。有研究指出普通幼儿早期学习手语,可以令脑部语言学习部位运作更快进入状态,也带动思维发展。”
谈及香港在共融方面的现况,致力循多方面服务自闭症儿童的“智趣伴星途”,其创办人苏咏芝教授则慨叹,香港人普遍教育水平不俗,社会共融的进程却较其他发达地区落后,认为社会知识水平未必与共融程度挂钩:“例如在澳大利亚,会称呼自闭症为autism spectrum condition,而非如香港般采用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原因在于当地更倾向把自闭症视为一种个人条件差异,而非疾患。”苏教授补充,看待特定族群的方式不同,便会影响大众对待这些族群的方式,假如将大众定义为正常,与大众不同就归类为不正,定会为共融带来极大的阻力:“或者大家应该be flexible and liberal(有弹性及开明)。”
寄语晚辈 共融有赖双向互动
今年HKSEC以“共融社会”为主题,三位前辈对有志成立社企,推动共融社会的年轻人都有寄语。Bosco认为尽可能接纳不同群体、不同背景的受众,乃至聘用他们工作,可以令机构本身有所得益,此外,Bosco又认为投入社企事业,应具有服务他人的心,除了让受众得益,自己和团队也可在过程中持续获得启发和反思。邓教授认为服务一定要带有自身学习的元素,在这服务的过程中,要不忘省思。她说:“随著社会发展,所服务的群体都会面对新的限制和需要,尝试以不同角度了解社会问题所在,归纳种种观察和经验,增加自己对共融的意识,持续改进服务和调节发展方向。”而苏教授就重申,经营社企时,切勿以扶助弱势的心态行事:“要清楚共融并非单向,而是双向的。”另外,她亦提醒,除了关注大众与其他群体的共融,也可著力于不同少数群体的共融。
HKSEC 2023-24现正接受报名,如果你想帮助弱势,实现大同,希望透过创立社企,以行动解决社会问题,请立即报名参加HKSEC 2023-24!你有机会获得高达港币30万奖金,以作支持,为社会和世界出力。
报名连结:https://hksec.hk/user-registration-page/
截止日期:2 Nov 2023(Thu)
(资料及相片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