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台风人手“挂波”历百载 何时“悬挂”改“发出”?
2017年对气象迷而言相信意义非凡,适逢信号台风系统引入本港100周年,香港邮政亦特别推出纪念邮票,让市民收藏。
现时天文台在台风袭港时,一般会“发出”台风信号,但其实约100年前,天文台只能在信号站人手悬挂风球,通知市民最新台风情况。不过,这个系统在2001年起已经全面“退役”,今时今日,市民只要透过手机,就可随时掌握风暴袭港最新资讯。
现时市民要掌握最新风暴消息,手机应用程式可能是最方便的选择,否则在风暴期间透过电视、电台亦可随时得知台风走向。不过,在这些科技面世之前,可有想过市民可如何得知最新风暴消息?
天文台于1917年推出数字台风系统,但其实早在1884年已经开始“挂波”对外发布风暴资讯。当时天文台人员以圆柱形、球形和圆锥形的大型标记组成信号系统,在尖沙咀警署悬挂,风暴将至之时,警署亦会鸣砲警告居民。
至1917年,天文台首次使用数字台风信号系统,最初只有1至7号,其后经多次改良,终于在1973年改成现时采用的系统,即1、3、8号西北、8号西南、8号东北、8号东南、9号和10号。
梁荣武:难忘83年爱伦破坏力
翻查纪录,由1946年至今,天文台共发出14次10号飓风信号,对上一次就是2012年的韦森特。至于悬挂时间最长的10号风球是1999年的约克,当时信号一直维持了11小时,最“短命”的10号风球,就是1961年的爱丽斯,只有2小时30分钟。
服务天文台长达29年的梁荣武又忆述,多年来有不少预测台风的难忘经历,“例如1983年的爱伦,当时我是‘新仔’,本来我放假,但我都自己揸车返天文台,沿途看到市区情况,严重水浸、路面全部都是玻璃碎,破坏力非常惊人。”
至于另一次难忘经历,梁荣武指就是1999年的约克,因当年天文台的新雷达刚刚投入服务,可以用最新技术作预测,令准确度大大提升。
温黛战后最强台风 夺130人性命
自1946年以来10号飓风信号的台风当中,温黛对香港的破坏最为严重。温黛1962年9月1日吹袭香港期间,天文台的最高60分钟平均风速达133公里,最高阵风纪录每小时259公里,而大老山的阵风,更高达每小时284公里,两者均是战后的纪录。
温黛当年亦对全港造成大规模破坏,民房损毁、船只被大风冲上岸,市区满目疮痍,沙田和大埔区灾情特别严重。台风亦造成高达130人死亡,53人失踪,可谓本港其中一次最严重的天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