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女高层频请假覆诊被炒 公开经历争重设夜诊:盼一切可改变
“精神病”三个字在社会大众口中,并不只是统称患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患者,也可用作骂人疯癫、失常。“畀张覆诊纸佢睇,一睇知道系精神科呢,又唔使做啦!”一名精神病康复者如是说。在大众恐惧、社会负面标签下,他们大多选择隐瞒向雇主病历,害怕被歧视、刁难,更怕丢饭碗。但他们需如常覆诊,一名机场公司管理层因患抑郁症频频告假覆诊,半年后却换来“大信封”。如果有夜诊服务,她的仕途或能改写,她控诉说:“夜诊系畀有能力去赚钱养自己嘅人,点解都要剥削呢样嘢呢?”
患病 隐瞒 被炒 前高层申诉缺夜诊之苦
“我可以企出来面对大家,得以畀大家影我个样,其实好困难。”Bebe接受精神科治疗逾10年,加上患过大病、长期痛症,低潮时鎅手自残,血痕达数百条,也曾经寻死。现可走过精神崩溃的低谷,她说:“全因有医护人员。”覆诊对精神病康复者来说不可或缺,但不少为口奔驰的康复者因频频告假覆诊而丢饭碗,Bebe是其中一人,故希望政府设立夜诊服务。
不想病假纸有“精神科”字眼 只写“Follow up”
Bebe早年在机场一间公司任职管理层,因患抑郁症,每隔约一个月覆诊一次。然而她从不用盖上“精神科”三个字的覆诊纸请假,每次均透过电邮向上司请假,理由是有“Doctor Appointment(医生预约)”,再后补一张到诊纸证明。由于到诊纸写著病况为“Follow up(跟进)”,上司追问,基于私隐,她坚持只透露需要覆诊。上司及后曾要求她选择例假覆诊,但覆诊日子需轮候,她苦无办法,上司遂改为要求她以后覆诊,要先向一位营运主管申请,然而这位营运主管并没有回复Bebe申请覆诊的电邮,她无奈照常覆诊。
表现优秀却被解雇
自此上司态度有变,大半年后,公司因沙士袭港架构重组,Bebe成为同职级中被解雇的第一人,但她认为自己工作表现名列前茅,首先被“炒鱿”并不合理,而且其直属上司为她撰写的推荐信可谓有赞无弹,“我做过几间大公司,呢份工嘅reference letter(推荐信)系好靓嘅,可以话系无暇,(但就被解雇)好矛盾”。更难受的是,她被解雇当刻,公司拒让她收拾个人物品,只解释是“基于保安理由”,但Bebe估计公司担心她情绪不稳,“我又唔系一个犯(人),点解连我自己返位执嘢都唔得?”
她忆述自己在该公司工作逾四年,曾因直肠问题入院做手术,由公司的医生做手术,住院费用也由公司支付,不排除雇主自此得知其抑郁症病历。
“如果有夜诊服务,一切绝对会有改变。”Bebe如是说。她直指:“夜诊系畀有能力去赚钱养自己嘅人,点解都要剥削呢样嘢呢?啲人做一两个月就保唔到份工。”
神康复者联盟副主席也“中招” 雇主知服药后收“大信封”
遭到同样待遇的康复者还有他--“香港精神康复者联盟”执委会副主席王文臬(Philip)。他1983年因精神分裂症入院,四个月后出院。1994年,他被工作两年的小公司突然解雇,因为雇主有天见到他吃药追问,他坦认是精神科药物,不足一星期便收到“大信封”。Philip向雇主追问原因,获回复“表现唔称职”,但过去两年一直双安无事。
覆诊后再看普通科门诊以便隐瞒
Philip指,90年代的精神病推广普及教育不多,雇主生怕精神病雇员会带来麻烦,所以自己工作多年一直用不同借口覆诊,隐瞒精神病康复者的身份,“如果唔系,畀张覆诊纸佢睇,一睇知道系精神科呢,又唔使做啦”。他不讳言最常用的借口是“陪阿妈覆诊”,但就苦笑说“后来阿妈都唔喺度”,即是这借口不奏效了。他也试过用“覆诊纸盖覆诊纸”的方法,同日看多一次普通科门诊,拿其覆诊纸告假,掩人耳目。
比较香港与国外的精神复康情况
夜诊服务11年前取消
夜诊服务11年前取消
医管局2001年曾在葵涌医院试行精神科夜诊服务,但当局碍于有关服务的使用率低,检讨成效和考虑到病人在日间求诊可获更完善配套支援,自2006年终止该项服务。立法会议员张超雄解释,当时康复者覆诊后当晚未能即时配药,使用率才会低。
立法会议员(社会福利界)邵家臻指出,夜诊与标签效应挂钩,正因大众对精神病康复者投以奇异目光,造就他们不可光明正大覆诊,如果这种文化偏见得以消除,就不需要夜诊服务了。但他苦笑说:“搞夜诊应该会易过消除文化偏见。”
港两万人一精神科医生低于卫标准
邵家臻引用数据批评港府对精神复康政策的目光短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每一万人就应该有一名精神科医生;澳大利亚的比例为八千人对一名精神科医生;然而香港现时是每逾二万人才有一名精神科医生。若比较投入精神复康服务的资源,澳大利亚投入的资源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0.88%,英国为0.58%,香港仅是0.24%,远低于英澳两国。
争取成立家属支援中心
政府2013年5月成立“精神健康检讨委员会”,检讨精神健康政策及复康服务,直到今年4月18日,终公开报告,较原预计的一年拖多了三年。邵家臻狠批报告短视,“太细眉细眼”,建议亦无资源配套及推行时间表。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及卫生事务委员会今(29日)午举行“长期护理政策联合小组委员会会议”,张超雄及邵家臻表明将在会上,要求重启夜诊服务、成立青少年精神健康中心、家属自助支援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