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馆新展厅明起常设“灭绝新生”展 恐爪龙等逾百件动植物化石

撰文: 洪芷菁
出版:更新:

香港科学馆全新常设展厅 -“古生物展厅”明日(15日)起开放参观,以“灭绝.新生” 为主题,介绍6亿3,500万年前埃迪卡拉纪以来,地球生命经历过的各种挑战及生命的演化。
展览展出超过100件各个时期的珍贵动植物化石,如迄今出土最完整的恐爪龙化石、超过3米高的真猛犸象化石。馆内还有棚栩如生的机械恐龙和各种有趣的互动展品,介绍挖掘化石、史前的环境和物种的演化等知识。
主办方指出,地球正面临第六次大规模灭绝的危机,冀市民透过展览反思人类活动不要对地球造成伤害。

+2

穿过昏暗的走廊,弧形墙上展示来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和奥陶纪的海洋生物化石,让观者仿如置身远古的海洋,开启一场由6亿3,500年前埃迪卡世纪以来,地球生命经历各种的生命演化体验,一探古生物学的世界,小至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大至庞大恐龙。

将展出最完整的恐爪龙化石

展览展出超过100件各个时期的珍贵动植物化石,如迄今出土最完整的恐爪龙化石、超过3米高的真猛犸象化石、近鸟龙和叠层石等。馆内还有栩栩如生的机械恐龙,观众透过手掌按在装置感应器上触发暴龙的声音及动作,其眨眼、鼻翼微颤或摇头摆尾的动作均逼真细致。

观众还可和各种有趣的展品互动,例如透过身体动作感测游戏了解肉鳍鱼如何演化成四足类动物。另外,观众还可透过互动游戏,穿越石炭纪和二叠纪的森林,找出隐藏的羊膜动物。

+10

展览分为六大展区,分别介绍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发生过的五次主要大规模灭绝事件,最后带出地球正面临第六次大规模灭绝的危机。

科学馆长:反思人类活动 别伤害地球

香港科学馆馆长(综合科学与科技)郭子伦表示,地球经历五次大灭绝,而如人类科技发展越来越好,影响世界亦愈来愈大,如能源使用对世界造成地球暖化等问题,要反思人类活动不要对地球造成伤害。他希望减少使用能源,或者发展新的科技,令人类及动物生存在舒适的地球环境,呼吁市民为野生动物保育和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展区一:埃迪卡拉纪一奥陶纪

远古海洋

* 弧形墙上有四段沉浸式动画,描绘了埃迪卡拉纪、寒武纪和奥陶纪时期的海洋环境,以及当时的标志性动物
* 展柜内亦展出当时生物的化石

展区二:志留纪一泥盆纪

海中巨颚

* 剑射鱼、巨齿党、郖氏鱼(一比一的领骨化石复制品)
* 属于三种不同时期知名的海洋掠食性鱼类
* 透视出鱼类演化过程中领骨的演变

展区三:石炭纪一二叠纪

登陆先锋

* 与四足动物祖先一起活动身体的动作感测游戏
* 参观者以互动形式探讨肉鳍鱼演化成四足类动物的重大突破
* 认识这些动物为了适应陆地生活而逐渐演化出的身体特征

展区四:三叠纪

三叠纪大“捕”走

* 三叠纪多元化的楼息地孕育出各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群
* 参观者可从投影观赏三叠纪时期的海洋、陆地和空中生境
* 可在触控式萤幕查看感兴趣的生物了解牠们的详细资讯,包括饮食习惯、体型和概要

展区五:侏罗纪一白垩纪

恐爪龙化石

* 恐爪龙是一种敏捷和视力出众的恐龙,牠的脚上有锋利的镰刀状脚爪,可以对猎物进行致命的踢击
* 展览展出的化石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恐爪龙化石(Vegasoul Capital Management (Asia) Limited借出)

古生物研究所

* 参观者将化身为债探,调查一只名为保罗的暴龙的潜在死因
* 他们可以了解更多有开暴龙的独有特征、他们生活的白垩纪晚期的环境和与暴龙同时存在的物种
* 参观者更可与机械恐龙互助,今保罗重生。

展区六:古近纪 - 现在

被石化的树木

* 展出在200至400万年前,七件在火山爆发时形成的印尼龙脑香木化石。(华懋集团如心园借出)
真猛犸象(长毛象)
* 化石标本超过3米高,这种已灭绝的猛犸象也许是第四纪冰河时期最广为人知的动物
* 牠们有着厚厚的披毛和脂肪层,能够适应严寒。(国家自然博物馆藏品)

“古生物展厅”参观详情

地点:香港科学馆地下(九龙尖沙咀东部科学馆道二号)

开放时间:
星期一至三及五:上午10时至晚上7时
周末及公众假期:上午10 时至晚上9时
星期四(公众假期除外):休馆

费用:
星期一、二、六、日及公众假期:20元,10元*,14元#
星期三免费入场
全日制学生及博物馆通行证持有人免费入场
*适用于残疾人士 (及一名同行照料者)及 60岁或以上高龄人士
# 20人或以上于同时段参观的团体之标准票特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