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征费】全港垃圾站沦陷变堆填区 食环拟增派50便衣捉垃圾虫
距离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政策落实最快只有两年,非法弃置问题仍是最大隐忧。有食环署工会透露,目前垃圾收集站接收的九成垃圾为建筑废料等本应送到堆填区的废物,原因是人为省掉堆填区的“入闸费”,忧虑征费实施后情况恶化。工会又担心,食环署与环保署对垃圾征费的执法分工仍未有共识,加大执法困难。据了解,食环署将于下月拟增50名便衣职员到各区黑点捉“垃圾虫”,而随著政府换届,日后也有新架构专责统筹及协调各政府部门的分工,届时食环署及环保署有望合作执法。
垃圾站九成垃圾属非法弃置
垃圾征费实施后,市民需购买专用垃圾袋弃置垃圾,否则属违法。食环署管工职系工会秘书刘伟德透露,目前单幢楼及路边食肆会委派俗称“街佬”的私人垃圾收集商收集垃圾,而垃圾收集商理应直接将垃圾送到堆填区,再缴付“入闸费”。不过,有垃圾收集商为节省成本,于是在晚上偷偷将垃圾放到食环署的垃圾站。
食环署的垃圾收集站只收集家居废物,每次弃置量不可多于100公升。但刘伟德直指,目前垃圾收集站几乎“来者不拒”,车軚和建筑废料都有,绝大部分都是晚上偷放在垃圾站门外。刘伟德估计,垃圾站目前有9成垃圾都属非法弃置,若日后发现垃圾站有垃圾没有使用专用垃圾袋盛载,不知如何是好。“假如有人用非收费垃圾袋盛载垃圾进入垃圾站,前线的工作人员到底收不收?如果不收,垃圾就会悄悄被扔到后巷,我们是不是要跟著他?”
刘伟德续指,食环署与环保署的分工仍未有共识。以他居住的东区为例,虽然有环保署“绿在东区”项目,但垃圾站不时仍接近到回收物,如保温杯。若叫市民将回收物放到“绿在区区”,市民必定感到奇怪,容易产生冲突,而环保署职员亦不会协调。刘慨叹,征费政策是由环保署制定,但执行却环食环署负责,是“名不正,言不顺”。他更担心环保署职员日后可能完全不理会执法,令食环职员压力倍增。
除了垃圾站爆满,执法人员人手不足是另一隐忧。刘伟德指,截至去年10月1日,食环署洁净组只有1,042名管工级员工。但分布在虫鼠组、街市、坟场和车房,实际每区街道所分得的人手寥寥可数,若日后征费落实后,他担心街上非法弃置垃圾会更严重。
便衣捉“垃圾虫” 针对非法弃置
据了解,食环署将于下月起,在港、九、新界各增加两队便衣特遣队,当中包括一名高级管工及4名管工级别员工,针对检控违反《公众地方洁净及阻碍)条例》的人士,例如乱抛垃圾。另外,夜间亦会增加20名衣高级管工到每区的垃圾黑点捉“垃圾虫”,暂未知会否通执法。消息指,便衣特遣队有一定阻吓力,或一直运作至垃圾征费落实为止,以针对非法弃置问题。
有接近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随著政府换届,目前的中央政策组将会改革,作为协调不同政府部门执行政策的机构,相信届时环保署和食环署在处理垃圾征费上的职责,亦得以理顺。
立法会环境事事务委员会今日(29日)就“都巿固体废物收费的拟议落实安排”举行公听会,环团长春社、绿色力量、绿惜地球、绿领行动、环保触觉、结束一桶专弃及食环署管工职系工会联合就政策提出建议,包括建议环保署成立由700至1000人组成的减废办,进入私人地方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