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暴动】民兵沙头角大战啹喀兵 中英无形化解左派图谋

撰文: 余津铭
出版:更新:

1967年7月,沙头角爆发枪战,涉事者除了左派团体和防暴警外,还有中国民兵与英军。正当左派打算将之渲染成中国军方支持“反英抗暴”之际,中英两国政府不约而同低调处理事情,重重地打了左派一记闷棍,提醒他们勿自作聪明、诱使北京行事。50年过去,硝烟已散,有多少人能谨记枪战背后的教训?

“五月风暴”最初吹袭的是九龙和港岛,到了6月,新界也进入风暴范围。6月10日,本身是群雅学校校长的沙头角联乡会副主席温果行举行了“沙头角区斗委会抗暴誓师大会”,组织群众包围警署、贴大字报和向警员大叫大嚷,甚至有华界民众跨境参与示威。尽管如此,相较于早前发生在九龙和港岛区的骚乱,这场示威游行尚算和平。

在游行期间,温果行曾高喊“打倒港英”—虽然这四字在当年的示威活动中实属稀松平常,但出自温果行口中,则另有代价。从前香港政府设有新界民政署管理新界政务,每月会向各新界联乡会发放600元津贴。温果行身为沙头角联乡会领导者,其组织每月领受政府资助,却同时提出“打倒港英”,结果激得当局考虑取消这项津贴。

据悉,当年港英政府早已截获线报,知道左派会乘乱到沙头角一带生乱,故早已调动警力应付。(Getty image)

暴徒掷石烧警车 仅是枪战前奏

这笔600元的津贴对沙头角乡绅而言是否庞大的资金,我们不得而知,但温果行确实以津贴将被取消(以及庆祝中国试爆氢弹)为借口在24日举行了一场规模更大的抗议行动。抗议当日,示威者不再满足于喊口号和贴大字报,他们除向警员掷石外,还焚烧警车。但由于警察事前已接获线报,知道左派会在当日闹事,故有足够警力应付暴乱,更乘势攻占沙头角联乡会,搜出铁枝、水喉通等大批武器。

这场暴乱为沙头角左派带来一定打击,除有12人被捕,更有百多人逃往华界匿藏,其中包括温果行。根据沙头角警署撰写的报告,大部分沙头角乡民在乱事之后均显得非常害怕,接受巡警查问时表现合作,一众村代表亦异口同声指本村村民并没参与24日的暴乱。单看这份报告,沙头角似乎就此回复平静,但当地的左派其实只是暂作潜伏,等待机会发起一场新的乱事,而那将会是一场比五月风暴以来所有暴乱都来得严重的乱事。

【六七暴动】港大女生追寻历史空白 接触左仔感六七不是非黑即白

沙头角枪战后,啹喀兵在中港边界巡逻。(Getty Image)

1967年7月,五月风暴已经展开了两个月,文化大革命也在中国闹得如火如荼,但北京政府除了经新华社发表社论提供精神支持外,甚少给予香港左派实质援助,这令一心要对殖民地政府发起“文攻武斗”的本地左派感到非常焦急。到底怎样才可以令中央支持香港左派的抗争行动?对激进主义者而言,其中一个办法是要给予港英政府重大打击,使北京相信他们有能力在港复制澳门左派对澳葡政府的胜利;若然能将事情闹大至成为中英之间的军事冲突,中央政府更是不得不插手暴动,届时他们便可扬名立万。

【六七暴动・旧报重温】左报直指突击队杀林彬 不报炸死两小孩

7月4日,《大公报》以〈沙头角反英灭狗队号召华警掉转枪头〉为题,公然在头版呼吁华裔警察倒戈,似乎预告沙头角即将有大事发生;与此同时,连日有居于英界及华界的左派群众向沙头角村警岗投掷石块和玻璃瓶,甚至发射鱼炮,使警察大感头痛。不过,相对于即将来临的枪战,这些都不过是前奏……

(节录)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六七暴动”是近年港人回溯本土身份根源的一个切入点,从意识形态的左与右,抑或追寻中、英两国政府对香港前途的考量等,均可从该事件中觅得蛛丝马迹。更多详情将刊于5月22日出版第61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敬请读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