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新生停收废胶 环保署:股东出现商业问题 或循法律途径跟进

撰文: 陈葆琳
出版:更新:

“绿在区区”指定回收商“碧瑶”位于屯门环保园的废塑胶处理设施“塑新生”,4月初通知环境保护署,逐步暂停接收处理废塑胶。环保署署长徐浩光指,据其了解,“塑新生”股东之间出现商业问题,已要求租户“碧瑶”尽快处理重新回收,否则政府会循法律途径跟进。

绿惜地球指,缺乏法规支撑下,胶樽回收及再造市场仍将面对“塑新生”的窘局。(Getty Images)

厂房去年1月开始运作 两个月前停产

占地6,500平方米的“塑新生”为本港首个大规模准食品级塑胶回收设施,由“碧瑶”向政府租地设立,主要处理1号PET胶樽,厂房于去年1月开始运作,但于两个月前停产。

环保署署长徐浩光今日(26日)出席立法会环境事务委会会议表示,据其了解,“塑新生”股东之间“自己有啲商业问题”,已敦促租客尽快处理,重新进行回收工作,“如果佢哋唔能够达到佢嘅要求,我哋会循法律途径去跟进呢一件事件,希望佢能够尽快恢复履行佢哋喺回收胶方面嘅责任。”

环境保护署署长徐浩光。(资料图片/黄金棋摄)

环保署早前回复查询指,知悉“塑新生”可能出现营运困难后,曾多次与碧瑶及塑新生的股东联络,以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环保署亦已去信要求碧瑶尽快恢复厂房运作,避免影响回收运作,否则环保署可按租约要求,对持续停止运作的租户采取合适行动。

署方指,据了解该厂房现时尚未回复正常运作,而事件只涉及塑新生股东之间的商业考虑,本署正按租约条款跟进。

环保署表示,现时除塑新生外,香港仍有不少本地回收商回收及处理饮品胶樽,并将其制成塑胶碎片或胶粒等再生原材料,让塑胶循环再用。据署方了解,他们的处理能力应足以额外吸纳现时所有运往塑新生处理的饮品胶樽。环保署表示,会密切留意塑胶回收业界的情况,以确保本地有足够回收处理废塑胶樽的能力。“绿在区区”营办团体将收集到的塑胶交予本署“塑胶回收先导计划”承办商或本署确认的私营回收商在本地循环再造。现时“绿在区区”并无直接将废塑胶送到塑新生,而“绿在区区”的塑胶回收服务亦未见有受到任何影响。

环保团体:废胶樽回收率低致“塑新生”停产

环保团体绿惜地球早前表示,“塑新生”停产的其中主因是香港废胶樽回收率低,供不应求。按照租约协议,头两年的回收及处理量为平均每日约15公吨,最终增至约30公吨,惟“塑新生”今年第一季平均每天只接收及处理约10吨,与15公吨的目标还差三分之一,4月平均处理量跌至1公吨,违反合约要求。

绿惜地球指,缺乏法规支撑下,胶樽回收及再造市场仍将面对“塑新生”的窘局,促请“塑胶饮料容器及纸包盒生产者责任计划”以国际行之有效的“按樽制”取代“回赠制”,透过至少1元的押金安排,有望达至70%的回收率。

▼纸包饮品盒回收商喵坊 Mil Mill遭逼迁▼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