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会|网购骗案破顶 转数快变“骗数快” 留言“已PM”或有伏

撰文: 欧阳德浩
出版:更新:

新冠疫情爆发后,港人减少出外购物,网购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一部份,骗徒亦觑准时机网上诈骗,由疫情刚开始时的口罩、洗手液等防疫物资,至最近的演唱会门票及外币兑换,种类五花八门。

消委会最新一期《选择》指出,据警方数字显示,自疫情爆发后,接获的网购骗案便剧增逾三倍,去年更高达8,135宗创近年新高,消委会列出网购骗案的两大惯常手法,并教市民五招以提防假专页。

网购骗案创新高,市民要小心可疑交易。

常见手法一:转数快变“骗数快”

骗徒会假扮卖家,在社交平台、讨论区或买卖平台,以发表帖文或开设专页,甚至假冒同名店舖出售货品,但收款后便会失去联络或封锁买家的帐户。大部份骗徒均以个人名义的“转数快”收取骗款。

常见手法二:空头支票、假入数字暪骗卖家

骗徒亦会假扮消费者,或称弹票党,在买卖平台主动接触出售二手名表、手袋等奢侈品卖家。骗徒先会讹称有兴趣光顾,并存入空头支票至卖家的银行户口,或以假入数纸暪骗卖家,制造付款假象。

卖家可能因未查阅银行户口的结余,直至出货后才发现款项未成功到帐。此外,银行“户口结余”更新,不代表已成功过数,“可用结余”才可真正确认。

五招提防假专页 “已PM”代表有伏

1. 在Facebook的“专页资讯透明度”,可看清专页过往的改名记录、建立日期及管理员所在地。若该专页为新开设,或经常改名,或管理人身处境外却声称本地商户,则意味存在一定风险。

2. 留意社交平台专页的正评及留言,若大部份正评及留言均是外籍人士,而店主回复“已PM”,亦是高危讯号。

3. 提防以“转数快”转帐至个人帐户收款。由于除了香港身份证外,部份境外身份证及护照亦可登记帐户,因此实名登记亦不代表“转数快”安全。

4. 在搜寻器平台输入商户名称、网址、手机号码、“转数快”户口号码等,若结果出现负面评论,亦要加倍留意。

5. 网购付款前可到守网者网站(CyberDefender.HK),以“防骗视伏器”,输入卖家资料,如商户名称、网址、手机号码、“转数快”户口号码等,以评估诈骗风险。

去年8135宗网购骗案 吁用“防骗视伏App”

警方数字显示,接获的网购骗不断攀升,2018年及2019年分别为2,187宗及2,194宗;惟疫情爆发后,数字则暴增逾三倍,2020年及2021年分别为6,678宗及6,120宗,去年亦再“破顶”上升至8,135宗。

消委会提醒,警方已在今年二月推出诈骗陷阱搜索器“防骗视伏App”,透过整合市民的诈骗举报、其他机构公布的诈骗资料,及资讯安全公司的实时评分等,以红橙黄紫四种颜色,为市民评估诈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