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换肝】卢宠茂:邓桂思情况趋稳定 喜见登记器官捐赠急增

撰文: 曾向铨
出版:更新:
卢宠茂称过去一星期网上登记器官捐赠人数急增4倍。(资料图片)

好心人郑凯甄向肝衰竭女病人邓桂思捐出活肝,感染社会支持器官捐赠。港大外科学系肝脏移植科主任卢宠茂今早在商台节目《政经星期六》表示,过去两星期网上登记器官捐赠人数急增4倍,前日更有3宗肝脏捐赠帮助3位危急病人,今日再多1位捐赠者,如器官捐赠成文化,就不须经常紧急呼吁。

郑凯甄上周四(20日)出院休息,卢宠茂表示,阿甄需数周回复体力才可重投手术前生活;至于邓桂思过去数天情况趋稳定,清醒能听指示,曾有段时间不需使用呼吸机,另外亦有小便,但肾功能未百分百回复。

他认为,阿甄捐肝令社会对器官捐赠有正面讨论,希望社会不要善忘,现时仍有很多病人等候器官续命。

有肝有命无肝无命

周四(27日)玛丽医院进行2宗尸肝及1宗活肝移植手术,卢宠茂称,总共牵涉6个手术,对人手压力颇大,但认为是“happy problem”,多移植即令更多病人受惠,“有肝就有命,无肝就无命,我们手术成功率接近98%”。

公众舆论“好心做坏事”

邓桂思女儿Michelle想捐肝,惟尚欠3个月才成年,被院方拒绝,引起社会讨论降低法定器官捐赠年龄,让Michelle救母。卢宠茂认为公众好心做坏事,“无形中系同Michelle讲:‘你唔捐,你妈妈有事,你会一世内疚。’”他续指,医院对未成年人士的一般手术程序,都需要父母或监护人签字同意,而活体器官捐赠讲求独立自主原则,院方需单独与捐赠者讨论手术风险等问题,如准许未成年人士捐赠器官,就需改变一般手术的程序,“一系改作不需要父母同意…一系改作完全由父母决定”,两者都涉医学道德问题。他举例称,过去曾有成年子女因家庭经历,拒绝向父亲捐肝,强调捐赠者要有独立的空间及环境做决定。

玛丽医院计划推行“好心人活肝捐赠计划”,参加者需接受专科医生和心理专家评估,接受验血检查后如合适,就会加入可捐赠器官名单。卢宠茂称以往的紧急呼吁都有众多市民响应,向医院查询,计划希望提早提供相关资讯予好心人提早准备,目前已收到1封来信,表示希望参加,现已联络来信者。

港大肝胆胰外科及肝脏移植临床副教授吴国际。(资料图片)

吴国际:活体捐肝非最理想做法

港大肝胆胰外科及肝脏移植临床副教授吴国际出席无线电视节目《讲清讲楚》时指,活体捐肝并非最理想做法,因现时本港最缺乏的器官包括肝脏、肾脏,自己作为医生,不想正常人冒0.5%生命风险去做活体捐肝,惟器官短缺,故仍需进行。

他续指,接触郑凯甄发觉她很坚决,知道一生人只能捐一次肝,她知道很清楚明白,最终仍坚决帮邓桂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