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咬后指甲鎅十字、涂口水可止痕?医生教蚊叮消肿止痕招数
天气闷热潮湿,又是蚊虫出没的季节,加上近日卫生防护中心公布,本港新增一宗外地传入寨卡病毒个案,市民更要注意蚊患。到底什么人才是“惹蚊”高危一族?种种纾缓痕痒的“古法”又是否有效?皮肤科医生就认为,被蚊叮后要小心避免患处再受刺激,建议使用湿毛巾冷敷,减少肿胀。
谁是惹蚊高危一族?
皮肤科专科医生史泰祖表示,蚊子对温度非常敏感,如市民体温较高,尤其是运动过后可能较容易被蚊虫叮咬。另外,蚊子亦会被香水香味吸引,如市民使用香气太浓的香水亦可能会增加被蚊叮的机会。
另一皮肤科专科医生陈俊彦则提到,肥胖人士及小童皮下脂肪相对较厚,皮肤表面温度高,可谓被蚊咬的“高危人士”。如排汗较多,亦会较“惹蚊”。另外,孕妇亦可能因身上衣物多,而令体温上升,呼吁孕妇注意防蚊。
至于坊间流传O型血人士较“惹蚊”,史泰祖及陈俊彦均指说法现时尚未有明确科学根据。
为何婴儿被蚊叮后患处特别肿胀?
陈俊彦指,一般而言婴儿皮肤较幼嫩,被蚊叮后遇上的敏感反应亦可能较明显,所以被叮咬处比成人更加严重,要小心处理。另外,如本身有湿疹等症状人士,被蚊咬后要加倍注意,避免情况恶化。
患处指甲鎅十字、涂抹豉油、口水等古法是否有效?
史泰祖表示,轻微拍打患处可减低痕痒感,但就不宜以指甲在痕痒处“划十字”,因为可能令皮肤受损,继而引致细菌感染。另外,因口水性质属轻微碱性,可纾缓蚊叮处的酸性,亦有轻微减低痕痒的作用。
陈俊彦就提醒市民,传统民间智慧古法,如在蚊叮处涂上豉油、醋、薄荷膏等,可能对不同人引起敏感反应,不建议使用。
被蚊咬后最好的处理方法,应先以冷湿毛巾或冰垫敷患处,减轻肿胀。另外,亦可涂抹润肤膏作初步处理。如情况严重,应考虑求医,医生一般会处方含有微量类固醇的药膏,如有需要亦可能处方口服的药物,如抗组织胺,可以止痕痒。
蚊怕水成分要注意
坊间流传不少防蚊方法,史泰祖指部分可能有效,但在医学角度最重要是使用含有“DEET”成分的蚊怕水。他建议,选购时宜选择“DEET”含量30%以上的产品,可有效防蚊,药房也有售。
其他防蚊小贴士
市民如到户外活动时,宜穿上浅色长袖衣服,可减低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另外,史泰祖又提醒家长要注意婴儿被蚊叮咬,建议在婴儿手推车上,加上防蚊纱。
陈俊彦指,蚊虫容易在草丛、多水、潮湿地方滋生,建议市民避免前往,以防蚊患。
寨卡病毒注意!
微生物及感染学专科医生胡家伦表示,现时部分地区正受寨卡病毒、登革热等透过蚊叮传染的病毒影响,市民如要到相关地区旅游,应做好防蚊措施。回港后,亦建议继续使用蚊怕水一段时间,避免被本地蚊虫叮咬,传播病毒。一旦遇上皮疹、发烧、结膜炎、肌肉或关节疼痛等症状,应立即求医。
他续指,寨卡病毒除了可透过蚊叮传染,亦可在性接触传播,以及可能透过孕妇传染给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