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案点评】中港迎难心态大不同 北京欣赏财爷“守财有道”?

撰文: 郑子健
出版:更新:
(李泽彤摄)

又一份财政预算案新鲜出炉,一如既往,财爷曾俊华坚守库房大门,捏紧万亿元计储备和历年盈余,今年只于指缝间漏出约380亿元,拿来实现“新经济秩序”愿景,兼且还要“培育人才”和“关顾民生”。

有传财爷曾俊华获北京钦点“睇实盘数”,防止特首梁振英“乱洗钱”。(梁鹏威摄)

经济低迷,北京赞同财爷继续储钱?

对普通人而言,这380亿港元当然是天文数字,但当分配于几十个投资及福利项目,包括减免税负、“科技券先导计划”、扶持旅游业等等,几百亿元似乎是捉襟见肘。换个角度看,香港外汇储备高达2万亿元,远超保证联汇制度所需,财政储备也累积超过8000亿元,380亿元算不上大数目。

当政府年年说香港“产业单一化”,经济前景不明朗,官员却以“退休心态”管理公共财政,以“量入为出”之名,大肆储钱,藏富于库房,竟然舍不得“洗钱”培植新产业,整顿经济结构,个中矛盾有时候实在令人有点匪夷所思。

财爷虽多年来被斥为“守财奴”,甚至遭批为“大罪人”,指其拖累香港发展,但临近新一届特首选举,商界中人却说他深得北京欣赏信任,所以留任“管数”多年,任务正正是“睇实盘数”,提防特首梁振英“乱洗钱”。

财爷虽多年来被斥为“守财奴”,甚至遭批为“大罪人”…商界中人却说他深得北京欣赏信任…

这种说法或牵涉中港政治盘算,外人难以尽明内里奥秘。可单纯以经济论经济,不论内地和香港,各有各转型问题,当我们较两地政府的理财态度,不得不怀疑北京是否真心赏识财爷的储钱能耐。

内地大刀阔斧扶助经济转型

内地政府面对经济难关,不怕悍然出手干预失衡市场,如实行赤字预算以提振经济(财爷视此为“禁忌”),途中确会犯错跌倒,甚至贻笑大方(如去年“A股暴力救市”闹剧),但中央更怕干部“绕起双手”,坐以待毙。

如今内地迈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公私企业债台高筑,楼市库存积压沉重,低端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纵使经济面临逆境,但内地政府不会以“自由市场”为名,任由失控的无形之手摧残民生,反而会积极想办法,主动缓和周期动荡,引导市场力量。

目前中央不惜拨用数以千亿人民币,启动“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动国内“产业升级”,以创科实业建立新经济支柱;与此同时,中央已下达“军令状”,誓言各地要“去库存”、“去杠杆”及“去产能”,准备好熬一段寒冬,以期理顺资源分配,最终可引导资本至高端制造业及服务业,完成经济转型。

当然,经济生态各有异同,可两地官员身在其位…所呈现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却显然大相迳庭。
财爷应考虑放弃“退休储钱”的理财心态。(资料图片)

香港政府不可再以“退休储钱”心态理财

或者你会说拿香港比中国,是以蚂蚁比大象,两者生态截然不同,例如香港遵行联系汇率制度,不可如内地般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当然,经济生态各有异同,可两地官员身在其位,同样面对治下经济转型问题,所呈现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却显然大相迳庭。

香港政府至今仍奉行“大市场、小政府”,可到了今时今日,有多少人还可以信心十足地断言其行之有效?我们甚至分不清,此原则是否只为政府敷衍塞责的借口。

这不是“干预不干预”的理论问题,而是“穷则变,变则通”的现实困境,相比内地,香港社会暂时仍更有本钱承受风险,作巨额长远投资,所欠者为内地政府那份意志和活力。

话说回来,财爷如真的深得中央信任,应该挺身而出,点出香港社会仍要向前走,不可能永远以“退休储钱”方式过下去,北京要欣赏的,应当是官员开拓领导的能力,而非其闭关守财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