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者|70岁妻照顾86岁夫身心俱疲 社协:仅微调服务难居家安老
70岁的李婆婆,因为要独力照顾86岁患认知障碍症的丈夫,压力濒临爆煲。香港社群组织协会上周三年初四联同多名议员探望李婆婆,并称会联络社署商讨个案。
有参与探访的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主席邓家彪透露,本周初已联同社署及医务社工再访李婆婆,当局将安排送饭及暂托服务。他同意,两位老人家获得的服务虽非完全不到位,但可做得更细致。另一委员狄志远也表示,受助人获安排服务使用时不一定顺畅,希望社福界多行一步,“体贴啲,当个案管理咁做。”
香港社群组织协会干事吴卫东强调,社会上有很多照顾者正同样经历李婆婆的处境,尝试过多种现有服务仍无助减轻照顾压力。他直指香港社群照顾服务落后,不认同微调就能符合照顾者及被照顾者需要,“居家𠵱家安唔到老?可唔可以改善居家安老服务?”
▼1月25日 香港社群组织协会联同多名议员探访李婆婆▼
李婆婆日夜忙着照顾丈夫,饱受失眠困扰。社群组织协会与议员们上门探访时,她就屡次提及希望获得多些服务支援。
纵有社工跟进 邓家彪指应研服务能否更细致
邓家彪指,初次家访时已为李婆婆记下几项需求,并在1月30日联同社署及医务社工等再度家访李婆婆,当局会安排送饭及暂托服务。邓表示,李婆婆及其丈夫的情况有社工跟进,提供的服务并非完全不到位,但可斟酌服务上能否做得更细致。
社署:2011年起提供各类支援 NGO已安排每周送饭六天
据社署回复,社署社工于2011年起为李婆婆及其丈夫提供各类支援服务,包括透过改善家居及社群照顾服务、及智友医社同行计划,为李婆婆的丈夫提供上门复康及护理服务。非政府机构亦有安排李婆婆参与长者地区中心活动,并向他们介绍暂托服务。因应有关家庭的要求,非政府机构的社工已安排每周六天的送饭服务。
邓家彪也提到,李婆婆丈夫的个案有多位社工跟进,也有家居照顾服务,理应一早可提供送饭服务,不解为何未有相关安排。李婆婆在向区议员求助后,自行向另一所区内机构申请送饭服务,惜该机构所服务物件的残疾程度与李婆婆丈夫不符,导致出现“揾服务但揾唔岩位”情况。
NGO资源有限 服务难追赶需求
他又特别提到,患认知障碍症长者的照顾需要,与患其他疾病的长者不一样,但政府现有系统中未有推出针对认知障碍症患者的照顾服务,坊间这类服务大多由非政府机构推行。他续指,现有需求大,服务是难以追赶,若要投放更多资源,则无可避免要由市民共同承担。
社福界狄志远冀同业行多一步 令服务真正到位
另一位参与家访的狄志远指,今次的个案错综复杂,议员介入后,要如同个案管理般跟进,才安排到所需服务,情况是不理想。他又认为,即使安排到服务,受助人使用服务时也不一定畅顺,希望同工能行多一步,主动关心受助人使用服务的情况,如是否适应、有没有新需要等,并作出修正,令服务真正到位:“体贴啲,当个案管理咁做。”
社协吴卫东:社会上很多照顾者正经历同样处境
认识李婆婆已久的社协干事吴卫东则认为,李婆婆情况并非个别例子、且有一定代表性,相信社会上有很多照顾者正经历同样处境,尝试过现有的多种服务,仍无助减轻其照顾压力。
吴卫东续指,撇除现有服务名额不足的问题,也不认同微调现有服务就能符合社会上所有照顾者及被照顾者的需要,“咁我哋就问居家𠵱家安唔到老,可唔可以改善下居家安老服务?”
吴卫东认为,香港的社群照顾服务,相较日本、台湾等地落后,形容情况如同其他地方已步入大学阶段,香港仍停留在幼稚园阶段。他指出,政府委托理工大学做的顾问研究有不少可取之处,惟施政报告提出的KPI都很容易达到。
他以设立照顾者资讯网站、24小时照顾者专线为例,直指这些措施对者无甚帮助,“长者唔擅长上网,(网站)系我同你会睇⋯⋯24小时电话服务,即系辅导,情绪唔好打电话,但佢唔系有啲服务㖞,系唔同。”
倡设“长者社群保母” 扩阔现有社群照顾券弹性
吴卫东建议政府可参考现有“社群保母”照顾儿童的服务,考虑提供训练及津贴增设“长者社群保母”,并建议扩阔现有社群照顾券的使用弹性,容让照顾者以兑现社群照顾券金额聘请他人来协助照顾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