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英两地工程文化差异 业界应齐多唱好香港以吸人才
本港未来工程量料陆续上升,如两个数以亿计的十年医院发展计划、造价达数千亿元的中部水域人工岛项目等,惟工程界却面对长期人手短缺问题。笔者早前赴爱尔兰参与国际工程会议时,顺道到伦敦与当地本港学会在英分会会员及年青见习工程师交流,部分曾考虑在毕业后回港就业。
不过,他们对于两地工程界文化有不同考虑,如于本港工作虽然整体薪酬水平会略为优胜,工作较规范化,在当地工作则较自主,讲究生活与工作间的平衡,但现时英国通胀加剧及高昂能源使费,或影响他们未来长远发展的考虑。
撰文:资深工程师及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源栢梁
本港不少大型工程项目将陆续上马,除了医院、房屋、基建设施,造价高达约6,000亿元的中部水域大型交椅洲人工岛工程、部分铁路新项目或支线项目亦正筹划中,可是工程行业内,尤其有个别专门界别长期面对人手不足问题,故政府及业界一直为增加未来工程人手做好宣传及推广工作。除了加强在中小学进行教育推广撰修工程学科,业界亦继续推进与海内外专业团体达成互认协议,冀借此吸引更多内地或海外专才来港就业工作。
笔者去年底前赴爱尔兰参与国际会议,顺道到伦敦探访香港工程师学会英国分部的成员。因疫情关系,近数年本港工程师学会会长均无法按传统亲身到当地简介其任期内学会的主题工作,故今次借此补充拜访当地会员业界,交流两地近况,亦曾与当地刚入行的工程系毕业生见面,了解他们就业情况及意向。笔者亦趁机介绍本港未来陆续上马的大型及极具挑战的工程项目和计划,“推销”一下来港回港就业发展的好处,亦请他们帮忙与其同业分享,希望能出一分力去“说好香港故事”。
有当地港人工程系毕业的见习工程师向笔者透露,他们曾对比英国与本港的工作环境,认为本港的培训机会较多,工作及实习较规范化,或许较容易者取得工程师牌照,整体薪酬水平或可能略高于当地。另外,本港位置较近内地,日后亦较容易“北上发展”,如到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等地方工作,加上港府发展局方亦大力支持及作出不少协调,相信作为工程师的发展空间及机遇应该会较大,工作上更有趣、充实而满足。
不过,她认为英国当地工程环境较自主及自由,发挥空间较大及较多弹性,当地工作文化亦讲究工作与生活平衡,每星期更有自由参与的酒吧交流,促进同事相互认识及交往,可增加员工团队精神及归属感。笔者问及她是否有意回港工作,她直言亦“心大心细”,即使在当地工作居住有一定生活如租金等压力,却暂未有最终决定的打算,但会留意两地的发展机会。
其实近年本港驻英当地的办事处亦加强于大学进行推广工作,以吸引更多工程界人才和新血来港或回港就业。另外,数年前由笔者在学会内开始启动并签处框架意向书,最终本港工程师学会电机分部与广东省对口电机学会签署了首个检定工程师质历互认协议,希望吸引内地电机工程界专才来港。虽然有意见担心此举会令更多内地人员来港与港人“争饭碗”,但笔者认为本港工程量日增,若人手不足,不但可能会拖慢本港工程进度,更影响施工质量及安全性等,适得其反,故本港工程业界毋需对引入工程人员过虑。
本港回归前已是个国际专业工程业者的大溶炉,早有不少来自世界各地工程人员乐意在港工作,他们相信本港工程界专业人员能力及一套完善的工程师注册法例,保障相关工程水准,不同工程专业人士往来工作亦是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见证。
(笔者除了是本地前任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参与国际工作上亦是现任“国际工程联盟”常委、“首尔协议”副主席、“国际工程技术人员协议”副主席、英国“屋宇装备工程师学会”副会长,及国内的“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设计硏究分会”常委等)
《01医务所》与资深工程师源栢梁合作,逢周一推出专栏“源途有你”,分享工程与医疗的大小事。
源栢梁一直以推动工程界专业发展为己任,是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数十年专业路途,著实值得回忆,亦深信后来者或可从中领会工程专业要点所在。源途有你,就让大家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