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救”无类】接触逾百谋杀犯 惩教心理学家︰信人生有下半场
一幅充满暖意色调的画作,想像不到是在囚谋杀犯的作品︰他是角落里手握木棒的野人,不远处有群人愉快交谈,笑容慈祥、被围绕的女子正是惩教署临床心理学家李洁珊(Yvonne)。“佢好羡慕大家,想加入做返文明人。”Yvonne解画。她在监狱工作20年,接触过逾150名谋杀犯。外界视为“深入虎穴”,她却以此为终身职业,相信当犯人愿改变,人生也会有下半场“踢场好波”。摄影︰伦星扬
【有“救”无类】提早出狱把关人 惩教心理学家智辨改过真心假意
其实在囚人士同我们一样,都会犯错,不过在囚人士在案件入面犯的错较大。心理学家有机会接触他们,当明白他们成长过程,其实是有前因后果,当他们知道身边有人给机会改正,都会乐于处理自己问题,(我)因为这样好落力想服务。
赤柱监狱属高度设防,所囚的都是成年男囚犯,平时女性到访院所要佩戴署方派发的“防狼器”,以防万一。Yvonne投身惩教署20年,当中大部份时间就在赤柱监狱,过去亦曾驻守小榄精神病治疗中心,全因她主要跟进的是干犯暴力罪行的个案,如伤人、家暴、虐待等,亦接触过约150名谋杀犯。踏著高跟鞋、娇滴滴的她,捧著一本本教材,眼前与这个地方格格不入,实际却是最能深入在囚者心深处的人。
听过最心酸旧事 细时被当狗拴住
照顾在囚人士的心理健康,当他们有情绪困扰、自残倾向,提供辅导,这是Yvonne的日常工作,亦会针对在囚人士的犯罪行为,透过不同治疗计划,帮助他们改过自新。Yvonne直言在囚人士不是异类,“与我们有不少共通点,被爱、受到尊重、获得别人的认同都是大家同样重视的心理需要。”
惩教署去年出版的《围墙内的日与夜》,记录15位在囚人士的心理治疗故事,无论是非礼、伤人、偷窃、误杀、乱伦,不难发现每宗个案都由在囚人士的成长经历讲起,Yvonne亦有撰写其中一篇。要让人道出难以启齿的旧事,Yvonne所说的三个字“同理心”最深刻,“好多时人们都话,你讲少少,她就知你心入面想什么。”多年来她听过最心酸的故事,是一名跟她年纪相仿的在囚人士诉说,养父母曾将年幼的他用狗带拴住,“觉得自己真系只狗。”不过至长大后才知自己原来是孤儿,简直觉得自己是垃圾被遗弃。
犯罪漩涡 有果必有因
人不曾留意的烙印,往往影响深远。Yvonne会引导他们重新深入认识自己,“当我们去重塑人生的重要经历时,我们叫这做主题曲。”仔细聆听每一句话,将蛛丝马迹拼合,不难发现他们的“主题曲”,如细时“吵两吵”就推人落地,中学时就会恐吓人。从心理角度解释,从中找出犯罪元素,一个人是如何一步步地去犯案,犹如一个“犯罪漩涡”。
游水非天生识 喻大人都要学
采访当日,Yvonne主持一个小组讨论,围绕投影片的“火拳”,谈有关愤怒,每当有所员回答,尽管有些答案是惜字如金或词未达意,Yvonne都会给予反应,如“系㖞”,主语用“我们”多于“你”,高细的声线与“七情上面”,让旁人都感受到她对每一个回应的肯定及理解。由反应、感受,解决方法,都由最基本讲起,被问到会否觉得似教小朋友,Yvonne认为,“就好似游水,无论系大人、细路,都不是天生识,要去学。”
改变成正能量 不是社会负资产
这幅六格漫画,只有最后一格用上光亮的色彩。画中那上岸的主角是一名被判终身监禁的谋杀犯,是另一位因谋杀同囚所员所画,讲改过自新的心路历程。Yvonne跟了该个案十多年,现已在受监管下重踏社会。Yvonne欣慰地说,那主角出狱后,仍有记住当初令他跌入“犯罪漩涡”的起源是“社交圈子”问题,他主动答应不会用facebook,免被昔日损友找到他。“他真有记住!”Yvonne雀跃地说。
在部门做了20年,当他们(在囚人士)改变自己时,人生的下半场都可有朋友,是可同关心他们的人一起生活,是可同人和平相处,在社会上可以讲,是一份正能量,只要奉公守法,就是对社会有贡献,不再是社会负资产。
深入赤柱监狱,经过一重又一重机闸后,途经一个球场,巧见在囚人士“放风”打波,但不似一般球场,似乎少了些欢闹,亦少了些吵杂,白色有脚印的波散落一地。在好多人眼中是“万恶”的罪犯,Yvonne爱以踢波作比喻,她相信,他们仍可以有人生的下半场“踢返场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