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救”无类】提早出狱把关人 惩教心理学家智辨真心假意

撰文: 郑秋玲
出版:更新:

终身监禁是谋杀罪最高刑罚,不过据法例,犯人也有机会提早出狱,能否重投社会,其中一个把关人是惩教署临床心理学家,为囚犯撰写心理报告,如评估重犯风险。如何能相信昔日暴戾的杀人犯是真诚洗心革面?在惩教署拥20年工作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李洁珊坦言,关键往往见微于日常点滴细节,而重犯风险较高的囚犯主有2类性格特征:不计后果、过份自信。
摄影︰伦星扬

惩教署今年为19名青少年在囚人士报考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资料图片)

【有“救”无类】接触逾百谋杀犯 惩教心理学家︰信人生有下半场

保安局辖下设有长期监禁刑罚覆核委员会,其中一个职能是覆核终身监禁或刑期长于10年以上的犯人个案,可下令让他们在监管下有条件释放及建议特首下令减刑。该委员会会先参考多份报告,包括刑事记录,惩教署提交的医学、心理报告等,检视罪行性质、服刑表现、是否改过自新等因素,当中为囚犯撰写心理报告便是惩教署临床心理学家的职责。

有真心改过的在囚人士,主动与昔日视为敌人的所员和好。(伦星扬摄)

昔日好好先生压力爆煲 一念之间犯案放火

“当人嘅嬲怒累积到,变成好似压力煲。”李洁珊指当刻一触即发的暴力,严重性是意想不到。她分享一个案例,犯案者原是“好好先生”,做生意养妻活儿,但隐藏自己心事,唯一朋友只有养的狗,后来遇车祸死去,令他自责是否照顾得不够好,巧逢收“保护费”的人又再踩场,“几样受压下终于爆煲”,于是他绑住那人并点火,那人大叫救命,至他自己亦烧著才“醒一醒”,即时取水救火,虽无人死,但因严重伤人而被判较长刑期。

过份自信 重犯风险高

现时惩教署与香港中文大学发展一套本地化的评估工具,分析重犯暴力风险的元素。李洁珊称研究发现,再犯事风险高的个案中,可分为2种特征,其中是性格冲动、凡事不计后果的人;另一种是过份自信的人,抱侥幸心态,“我好叻嘅,唔会俾警察拉到,拉到都唔会告得入。”

囚犯讹称有家人支持 实际上与家人已失联

那么如何去分辨一个人是真诚悔改?李洁珊指除犯案记录、服刑记录及心理评估外,日常点滴细节是关键,亦即惩教人员在监房的观察及报告,如曾有在囚人士向她表明,若获释会与家人同住,“我问佢,系咪大家都有默契?佢答系。”结果翻查记录,他并无家人探访记录、亦无书信往来。

有坏个案,亦有好例子。李洁珊称曾有报告指,有位在囚人士完成心理辅导课程后,邀请所员在证书签名,且无排斥曾与他有口角的所员,“以前是好愤世嫉俗,倾唔够几句就郁手嘅人,今天同你讲,我唔介意。”

据惩教署统计,过去3年获长期监禁刑罚覆核委员会批准,按“有条件释放计划”及“释后监管计划”释放并完成监管的个案,均没重犯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