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吊手岩殉职】攀山拯救每年近千次 前线:盼市民量力而为
撰文: 邱靖汶
出版:更新:
消防总队目邱少明于上月马鞍山吊手岩搜救行动中,不幸堕崖殉职,成为2005年至今,唯一因非火警行动殉职的消防人员,引起外界关注山岭拯救。据消防处、飞行服务队及民安队统计,过去3年出勤攀山拯救次数,每年都近1,000次,比2012年仅757次为多。有前线人员直言,山岭意外变得常见有3个主因,包括流行极限运动、不少市民欠训练和装备下嬉山嬉水,以及险要位置“打卡”,希望市民莫因好奇忽略安全,行山量力而为。
现时在本港,当报案中心接到有人在山上遇险的事故时,会按拯救任务性质,由消防处、政府飞行服务队、民安队山岭搜救中队处理;在需要时,更会跨部队联合行动,务求让涉事者可尽快脱险。据该3个部门就攀山拯救的行动统计,去年3个部门共就此出勤909次,比2012年757次增约20%。而飞行服务队出勤最多,如去年便有443次,可谓每日最少要为攀山救援出动1次。
极限运动文化 山涧嬉山又嬉水
有资深消防人员指,近年多了传媒及网上资讯报道行山遇险消息,提升公众关注。而他直言近年涉及山涧、海边石崖的意外变得常见,相信有2个主因,其一是与流行文化的极限运动有关,其二是不少市民在欠足够训练和装备下嬉山又嬉水,极之危险,易生意外。
救人是职责不退缩 劝行山量力以为
民安队亦设有山岭搜救中队,全员有168人。有15年搜救经验的秦国梁及廖启浩过去在访问提到,有求助人者穿短裤、人字拖行山,也没有地图电筒等求生工具,秦国梁更提及部份市民的求救原因,“为咗影相要摆啲高难度‘甫士’、去一些险要位置而没有适当装备,试过有人在狮子山为咗影相跌落去,𠮶度跌落去就一定死。”当中廖启浩更指“我哋工作系预咗喺恶劣环境,但你唔需要将自己暴露于恶劣中,唔好因为你嘅好奇心而增加其他救援人员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