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对盘尼西林过敏人士被错误标签 港大团队创“去标签计划”

撰文: 黄煦致
出版:更新:

港大医学院发现本港2%人口被标签为B-内酰胺(B-lactams)类药物敏感,包括盘尼西林,惟经过正式过敏评估后,90%病人被错误标签对盘尼西林过敏。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风湿及临床免疫科主管兼临床助理教授李曦表示,若病人因此改用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或会增加死亡风险、住院治疗时间及医疗费用,亦会导致细菌出现多重抗药性。

有见及此,李曦领导研究团队于2019年开展“香港药物敏感去标签计划”(Hong Kong Drug Allergy Delabeling Initiative, HK-DADI),由免疫科护士为疑似盘尼西林敏感患者作“低风险”或“非低风险”评估及分流,再进行过敏测试,最快半日即可移除“盘尼西林敏感”的标签。研究中有312名病人接受评估,280名病人被成功移除标签。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风湿及临床免疫科主管兼临床助理教授李曦医生(左)及医院管理局港岛西医院联网资深护师郭雪琪(右)介绍“香港药物敏感去标签计划”。

每50人就有一人被界定对B-内酰胺类药物过敏

李曦表示,本港大约每50个港人就有一人被标签为对B-内酰胺类药物过敏,包括盘尼西林。但实则90%病人对盘尼西林“系完全无事”。他指诊断出错、小时候过敏但长大后“好返”等均为错误标签的成因,惟本港缺乏免疫及过敏病科医生,往往“唔会特登再check(检查)返(标签出错)”。因此累积不少错误标签。

他说:“系我哋医生角度,盘尼西林永远系差唔多数一数二最常开嘅药”,属于第一线的抗生素药物。若出现不正确的盘尼西林过敏标签将好危险,有些病人本身十分需要盘尼西林抗生素,但标签却“锁住用唔到”,导致医疗效果不太理想,延长住院时间,更甚者或会增加死亡风险。此外,若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亦会导致细菌出现多重抗药性。

,本港大约每50个港人就有一人被标签为对B-内酰胺类药物,包括盘尼西林出现过敏。但实则90%病人对盘尼西林“系完全无事”。(GettyImages/视觉中国)

李曦领导研究团队于2019年7月展开“香港药物敏感去标签计划”,计划已于2021年12月结束。医管局港岛西医院联网资深护师郭雪琪表示,免疫科护士以电话问诊形式为疑似盘尼西林敏感患者,作评估及覆查病历,并根据港大医学院指引将患者分流为“低风险”或“非低风险”。如有休克性过敏、血管水肿、上呼吸道过敏等属于“非低风险”,而家族史对盘尼西林过敏,或患者曾用过但出现轻微头痛、皮疹等症状被归类为“低风险”。

郭提醒,有三类人士不适合此计划,包括怀孕、四星期内服用抑制免疫系统药的病人、现在出现敏感情况的病人等。

她又指,若患者被分类为“低风险”,将安排在日间中心接受皮肤测试,然后等待20分钟。若结果呈阴性,就可服用已被稀释的盘尼西林药物,再观察病人一小时,检查其有没有出现过敏、呼吸困难等情况。如患者没有其他特别反应,就能安全离开日间中心。整个过程仅需约1.5小时。

她指,护士亦会监察患者是否出现滞后反应,因此会在48小时后打电话跟进患者身体反应,患者亦会在该星期安排到门诊,届时护士再次检查病人的滞后反应,同时会告诉患者标签会于医管局内联网移除,亦会发出医生信证明该名病人已成功移除标签。

研究已评估312名患者,当中280名患者被成功移除标签。在测试期间或之后,没有患者出现严重或全身不良反应。此外,63名患者移除盘尼西林敏感标签后,能在平均10个月内重新使用盘尼西林。

研究成果己于学术期刊《过敏及临床免疫学杂志 :实践》(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Immunology: in Practice)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