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庙结婚为中国传统? 麦玲玲:似噱头

撰文: 梁焕敏
出版:更新:

本港以往曾有庙宇开放予市民入内进行婚礼,但不算热门。以黄大仙庙为例,善信需要有严格规定才能入庙进行仪式,故多年来入内举行婚礼的新人少之有少。玄学家麦玲玲说,传统中国人结婚需通知长辈、祖先等,较少到大庙告知神明,认为是“gimmick(噱头)”为主,但相信会部份与神明“结缘”的善信;另外,婚姻顾问欧惠芳估计,以“港式”婚礼的程序上加插庙内“拜堂”环节,相信不会阻碍整个婚进度。

华人庙宇于即日起接受市民借用庙宇作婚礼场地的申请。(张浩维摄)
碧麦玲玲说香港人于庙内结婚并不常见。(资料图片/黄国立摄)

本港不少基督教或天主教教徒均会选择到教堂进行礼婚,但到庙宇进行“拜堂”仪式较为少见。玄学家麦玲玲表示,中国人传统上会向祖仙禀告自己的人生大事,拜堂仪式多于家中进行。以往黄大仙庙亦曾有类似仪式,但参与者不多。

麦玲玲说:“传统上过大礼之后都会去祠堂、屋企神位或向家中祖先禀报,好少会去庙,宜家咁睇似mix(结合)外国文化,外国人去教堂揾牧师咁。”笑言似“gimmick(噱头)”,但部份与神明“结缘”如“契观音”的善信可借此机会向神明禀报,望得到保佑。

现时不少新人将结婚程序填得“密麻麻”,再到庙内拜堂会否将时期“迫得太紧”?婚礼顾问欧惠芳表示,新娘于家中“出门”及向长辈斟茶,出发到新郎家进行仪式后,部份人随即到婚姻登记处或教堂行仪,与选择到庙内行礼的时间相若,相信对婚礼行程影响不大。

另外,华人庙宇委员会将于下月20日,暂定于九龙城侯王庙为20对准新人及结婚20年或以上的夫妇进行加持祈福仪式,参加者将获免费化妆及租用中式礼服等,申请者可于本月26日前致电华人庙宇委员会或于网上报名。该项活动亦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而设,并以委员会恒常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