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手推车上一老伯 朝早送菜晚露宿
凌晨3时,城市仍在酣睡。“咻!”一声,只见一辆鲜红的士飞驰而过,划破深宵的谧静。何伯猛地醒了过来,他舒展双手,往前一伸,厚实的纸皮硬生生挡住了去路。搔一搔脑袋,何伯缓慢地拉直身躯,“床架”顿时伸展,横向推开,中间透出一个空隙。机灵的晚风伺机鑚了进来,他猛地打了一个喷嚏。桥下的一部手推车,车架上放了八个菜篮,再以两个纸皮箱覆盖,低调地停泊于街角。任谁路过也不会察觉,这毫不起眼的手推实,其实是何伯的床、他的家。
64岁的何伯是居于沙田的露宿者,8个菜篮为地基,2个纸皮箱对口摆放,形成一个有屋簷的床位,薄木板搁在俩个纸皮箱的对口处,充当趟门。“这很结实的,冻时裹著厚毛毯瑟缩在内,暖的很!”轻拍纸皮质料的墙垣,他自豪道。途经此处,或许会以为这只是杂物摆放,实在预想不到里头竟躺著一位约5尺高的老伯伯。
我不返工才累!
没有申请综援或公屋,何伯替食肆运送蔬果维生。他自嘲“硬骨头”,一周工作7日,却从没喊累,“我不返工才累!”何伯调皮笑言。凌晨3时起床,4时开工,先到沙田街市收集鲜菜,再运送至各间餐厅酒楼,平均一间酒楼需运送八篮菜,每篮重逾10公斤,“要赶在师傅(厨师)上班前把蔬菜送到。”
脚踏单车 手推菜车 每日为九间食肆送菜
何伯每日送四间酒楼,五间餐厅,他左脚有旧患,行起路来一顿一拐,走路尚且如此,怎么搬运?何伯眉毛一挑,示意他身旁的一辆自行车。繁忙清晨,沙田市车水马龙,何伯把一箱箱沉甸甸的菜篮堆在小推车上,一只手操控自行车车盘,另一只手则拉著小推车。巴士不时从身边驶过,何伯从容闪避,神色自若地在马路上飞驰。
我是能人所不能!8箱菜,你估小事?
由沙田街市拖到禾𪨶,上千米的距离是家常便饭。“我是能人所不能!8箱菜,你估小事?”终日役役,却只赚取每个月余4000元的微薄收入,“野(工作)就做得多,钱就赚得少,我的生活基本上就是这样。”瞇著眼睛,何伯笑言。旁人耳里听似苦涩的话语,出自何伯的口,却显得如此轻盈,没有一点重量。
工作至中午结束,午膳后,何伯爱到沙田公园的露天剧场消磨时间。若大的圆形天幕下,音乐悠扬。从怀旧歌曲到流行音乐,粤曲到西洋音乐,他通通都爱听。花甲之龄却仍蓄著一头黑发,何伯笑言,音乐助他清空思想,“没什么思想(意指烦恼),所以显得年轻。”何伯没有瓦顶四壁,家当只限一辆自行车,8个菜篮与1个小推车。两袖清风,反而活得轻松潇洒。
学者统计:沙田有17名露宿者
香港城市大学联同多个非政府组织,于2014年发表一项全港无家者人口统计。统计显示,全港有663名无家者,沙田区有17名。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沙田区有四成五人的每月收入1.5万元或以上,而七成八的私人永久性房屋的每月租金为6000港元以上。
无家者统计亦显示,4成的露宿者在过去的六个月内均有工作。然而,由于接近5成的露宿者只达中学教育程度,因而无家者多从事如清洁、地盘、装修等基层工种,4成2露宿者每月月收水平少于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