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新成立时装及纺织学院掀设计新势力 3D打印融合数码与现实
8月和9月,香港举行了两场久违了的、可以一窥本地时装设计新力军的重要比赛。香港理工大学时装及纺织学院准毕业生曾安婷,以3D打印技术创作的创新系列作品,同时夺得两个比赛的大奖。这套作品不止预视了时装技术与潮流,亦见证了一所紧贴业界需要、培养新世代设计人才的学院诞生。
拥有65年历史的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服装学系,今年正式升格为时装及纺织学院(School of Fashion and Textiles,SFT),集合时装与纺织教育、学术及创新技术研究,目标为带领香港时装设计产业的成长,更希望成为领导全球的时装及纺织中心和跨学科研究及协作中心,放眼本地,进军国际。而久违三年,“理大时装展”终于2022回归,展出过往两届学生的心血之作,见证本地新一代优秀设计人才的诞生。
领先技术助SFT挤身全球50大设计学府
疫情下,全球时装产业发展没有停下来,新技术、新物料不停涌现,应用范畴亦不断扩展。由连接世界,至领导前瞻技术,SFT早在升格前已在智能可穿戴系统、崭新时装物料、医学及运动纺织品及服饰、可持续时装、数码时尚市场营销,以及时装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投入资源,成果亦受国际肯定。学院更被国际经济月刊CEOWORLD Magazine评定为2022年全球50大及亚洲第三大的顶尖时装设计学府。
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副教授何柱溥博士表示,学院升格也是变革,“课程不止更贴近业界需要,甚至在某些领域有需要比业界走得更前,让毕业生应对香港定位与市场潮流的改变。”他形容SFT学生不单要有创意,还要熟习各种先进数码技术与软件,甚至拥有创业知识与头脑,轻松自在游走于全球时装产业链的不同岗位。
3D打印融合时装创意 夺下时装展大奖
曾安婷(Vicky)是今届理大服装及纺织(荣誉)文学士组合课程的准毕业生,亲身经历了学院的改革。“透过修读学院开办的选修科,我可以接触很多新技术,例如3D 打印、3D扫描,还有3D CLO课程。有了这方面的知识,便知道怎样处理生产过程的各种问题。”她更由此在创作毕业作品时发展出独创风格,以3D打印技术演绎现代人夹杂于现实与虚拟边界的生存状态,变成衣饰上的“故障艺术”(Glitch Art),并凭此“EXHAUSTING A CROWD”系列赢得理大时装展2022全场大奖及“香港青年时装设计家创作表演赛 2022”(YDC 2022)冠军。
3D打印成本高,制作时间长且需要不断尝试,Vicky都不讳言,“每做一次3D printing都是trial and error,时间成本比以往更高。过程中要尝试不同物料的软硬度,单是工厂便测试了十间,而且我所创作的“服饰”是不规则的设计,需要厂房做额外的打磨工夫。”幸好,时装及纺织学院成立了资助计划,以鼓励及支援学生参加各项具规模的本地及国际比赛,学生以实报实销方式申请制作费,甚至拍摄造型照等经费,让她安心探索这片甚少时装设计师踏进的崭新领域。
资助计划展现了SFT升格后的优势,何博士说:“学院的自由度大,而且学院的管理层和教学团队理念相同,我们理解要完成一套达至专业水准的作品,需要投放大量时间与资源,而学生所面对的难处更是“有苦自己知”。过去曾有学生因制作成本问题,成功入围比赛后却没有足够的资源把作品做到最好。”学院鼓励参赛的学生追梦,协助他们寻找合适的材料,甚至赞助商协助服装的制作。
捉紧大湾区机遇 拓展多元事业
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助理教授林枝衍博士是Vicky毕业作品的导师,见证著Vicky与作品的成长,她形容SFT的学生毕业前便已体验产业链发生的一切——从创作构思到改良设计、应用技术和联络生产商,并在导师带领下洽谈物料赞助、控制品质、发表作品,还有比赛后收到的各种合作邀请与跨界别发展机会。“学院教师有广阔的业界网络,很多同学完成毕业show后已手执一些大型品牌机构的聘书。”
学院比过去更重视学生的就业与出路,近年提供更多海外和国内习实机会,“无论国外或国内的技术,抑或大湾区的市场与资源,学生都能体验并加以运用。”林博士又指时代不同,学生“身兼多职”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成为多元设计及时尚工作者,故培养他们拥有多样化的工作技能更为重要。Vicky在毕业展和YDC 2022后收到不少工作机会:Fashion Week邀请、造型师工作、演唱会服饰设计,她还同步申请理大初创基金计划发展自己的品牌,延续“EXHAUSTING A CROWD”系列的成功。Vicky说非常享受这些机遇,还有Slasher的状态与自由度。林博士更引荐她加入本地男装品牌Karmuel Young中实习,吸收经营和发展品牌的经验,一步一步建立多栖发展的时装事业,成为本地业界重要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