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鼻疽|三个月内爆15宗个案 逼近过去20年总和四分一 卫署调查

撰文: 刘梦婷
出版:更新:

死亡率最高可达75%的类鼻疽个案,过去三个月在香港突现15宗呈报,三个月的数字已直逼以往20年总和四分一,卫生防护中心正调查新个案病人的接触历史及临床情况等资料。

卫生署指,类鼻疽是一种由类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土壤和水源及饮用受污染的水受到感染,并证实今年8月至10月期间接获医院呈报共15宗感染个案,初步显示绝大部份病人均有长期病患或免疫力低。

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会副会长林纬逊表示,类鼻疽个案在港较罕见,而根据2018年报告,本港类鼻疽死亡率达31%,除了户外工作,风季及雨季,在市区亦容易造成吸入性感染,但暂难分析个案突然增多原因,须待卫生署调查结果。

卫生防护中心证实,今年8至10月相继出现15宗此类个案,正调查病人的接触历史、高危因素和临床情况等。初步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病人均有长期病患或免疫力低。(资料图片)

星泰及澳大利亚北部流行 病征包括发烧及局部淋巴结肿大

类鼻疽是一种由类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于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流行。临床表现包括局部感染,如皮肤脓肿、亦有肺炎、脑膜脑炎、败血症或慢性化脓性感染。常见的病征包括发烧、头痛、局部痛楚或肿胀、溃疡、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结肿大。

1983年本港首现个案 卫生防护中心正追查新个案接触史

有指,公立医院接连发现多名类似病症的病人求医,出现发烧、咳嗽等如伤寒的症状,其中多名病人居于深水埗。经诊治,明爱医院发现病人感染类鼻疽。卫生防护中心证实,今年8至10月相继出现15宗此类个案,正调查病人的接触历史、高危因素和临床情况等。初步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病人均有长期病患或免疫力低。

过去20年录61宗个案 死亡率最高达75%

据资料显示,本港1983年首宗人类感染类鼻疽个案于1983年发现。不计今年统计,过去20年本港先后录得61宗类鼻疽个案,近年该病增幅迅速上升,其中2013至2017年共有逾30宗个案,被指已成香港的风土病之一。根据卫生署资料,类鼻疽可以用抗生素治疗,类鼻疽的死亡率约为40%至75%。

卫生防护中心证实,今年8至10月出现15宗类鼻疽个案,正调查病人接触历史。(资料图片)

罕见人传人 患者血液或体液可接触传播

根据卫生署资料,类鼻疽是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泥水中,特别是湿润的黏土。至于传染途径,主要是人类皮肤伤口接触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经由吸入、进食受污染的土壤或水;另外,因为许多不同的动物均可能被感染,包括羊、马、猪、猴、囓齿类及鸟类动物等,惟目前尚未证实这些动物为重要的传染来源。卫生署指,该病人传人的情况暂时非常罕见,但可以透过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而传播。

▼10月10日起强制检测公告▼

+13

专家:郊外工作高危 风季雨季市区亦易感染

林纬逊表示,虽然类鼻疽在本港为风土病,但也罕见。根据本港2018年的报告,本港类鼻疽死亡率达到31%。

林表示,部分慢性病患者为类鼻疽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肺病、肝病、肾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等;另一方面,由于主要感染途径是人类皮肤伤口接触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因此在郊外工作的人士亦属高危人群,通常来说市区感染风险低,而风季及雨季,市区亦容易造成吸入性传染。

至于近日个案多出现在市区,林纬逊指难以分析和评价,要等卫生署公布调查结果。林纬逊指,郊外工作或居住人士应避免接触未经消毒的水源,若皮肤不慎受损造成伤口,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

类鼻疽症状为何?

视乎感染的部位,常见的病征包括发烧、头痛、局部痛楚或肿胀、溃疡、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结肿大。

类鼻疽死亡率有多高?

类鼻疽的死亡率约为4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