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受访中学生呈焦虑情绪与父母关系欠佳 机构促聆听子女心声
撰文: 陈淑霞
出版:更新:
近年社会日益关注青少年精神健康,一项调查显示,有逾半受访中学生呈现中度至非常严重的焦虑征状,包括害怕出丑、口干和颤抖等;另有逾三成人出现中度抑郁征状或以上。逾七成受访学生与父母关系欠佳,亦令整体精神健康转差。
负责调查的机构建议家长应尝试聆听子女心声,增加相处时间,亦应避免因个人问题责怪子女,年轻人亦应培养情绪管理能力,例如主动与值得信赖的对象倾诉心事。
约18%受访学生抑郁及焦虑征状非常严重
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务”于去年10月至今年6月期间,成功以问卷访问1,192位中学生。结果显示,有35.5%受访学生有中度抑郁征状或以上,最常出现征状依次为:“感到很难自动去开始工作”、“觉得自己对将来没有甚么可盼望”、“好像不能再有任何愉快、舒畅感觉”。
另有51.3%受访学生呈中度至非常严重的抑郁及焦虑征状,当中呈非常严重者占17.7%,征状包括“忧虑一些令自己恐慌或出丑场合”、“感到口干”及“感到颤抖 (例如手震)”。
数据分析显示,在各项生活范畴当中,以“与家人相处”一项与学生的整体精神健康状况最为相关,影响最大。其次则为“前途/ 升学”。调查结果亦显示,仅17%自觉与父母关系理想,更分别有74.8%及67%学生认为自己与父亲及母亲关系欠佳,其整体精神健康显著较差,征状亦明显较严重。
调查机构建议,家长避免因个人问题而责怪子女,否则将对青少年精神健康构成最大的负面影响。若与子女发生冲突,应紧记停止叫骂等激烈的冲突行为,以免子女仿效,亦可尝试聆听子女的声音,发掘与子女的共同活动和兴趣,增加话题及相处时间。
至于学生方面,则可培养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例如可透过主动与父母及信任的老师或朋友倾诉心事,或发掘有效的抒发情绪渠道,例如培养艺术及运动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