龛位短缺 绿色殡葬不盛行 港人死后也难“安居”
电影《一念无明》中一幕,余文乐饰演的男主角在其母植葬的地方走过一圈,拭著母亲遗照,环境安详谧静。现实中,本港每年有逾4万具遗体火化,但既无如斯安妥的植葬场地,龛位更是严重短缺,其他绿色殡葬推行成效亦欠理想,如前年绿色殡葬使用宗数仅约4,000宗,占同年死亡人数不足10%,港人可谓生前为安居而奔波,死后为安葬而折腾。
中国传统思想要“入土为安”,故港人向来倾向土葬(又称“棺葬”)形式处理先人遗体,让先人得以“留全尸”,直至近十年火葬开始为人所接受,除了因为“土地问题”,后者的仪式亦相对简单,花费较少。惟即使火葬后要获得一个骨灰龛位亦非易事。
2019年前龛位供应仍不足
据《香港01》早前发现,过去6年本港死亡人数达26.3万人,使用火化的比例接近90%,而7年前政府选址24个地方建新公营骨灰龛场,至今仅2个落成,提供2,540个新龛位,占整体目标近90万个不足0.3%,预计2019年前亦不会有大型骨灰安置所设施落成,龛位“未到位”,绿色殡葬是另一条出路,既舒缓土地问题,亦减少消耗、保护环境,但却一直不为港人普遍采用。
参考其他国家,绿色殡葬仪式早已发展至很多元化,如台湾早年已推动殡葬礼仪改革,推翻“程式化”的固定殡葬行为规范,奉行“厚养薄葬”的伦理文化,提倡简葬、减少治丧花费,例如鼓励“捐赠遗体”、“家庭式灵骨塔”、“骨灰饰物”、“树葬”及“海葬”等,另美国亦有将火化后的骨灰制成人工珊瑚等等。
“树葬计划”08年被终止
其实本港政府曾引入“树葬计划”,即是将先人的骨灰撒于一个特定位置的花园草坪,再植树作纪念,惟反应一般,计划于2008年悄悄取消,更于翌年闹出斩树风波,2009年葵涌火葬场的纪念花园草坪,便有10多棵树连草坪被铲除兼铺上石屎车路。
现时食环署有提供至少8个纪念花园供撒灰,分布在钻石山、葵涌、和合石等,另有3个指定香港水域,供市民撒放先人骨灰,并有礼仪师协助悼念仪式,2项服务费用全免。不过据政府前年统计,申请绿色殡葬服务宗数有4,073宗,虽较2010年升近2倍,但仅占同年死亡人数8.7%,申诉专员公署便曾批评推行成效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