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勇等四位港大专家指本港有条件“0+7” 近日死亡率低于0.1%

撰文: 孔繁栩
出版:更新:

本港疫情持续,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连同港大其他三位专家,以题为《新冠疫情势将尽 香港复常心所往》撰文,指Omicron变种毒性虽然降低,“免疫逃逸能力”较强,但接种3剂疫苗依然有效。
团队认为,疫情粗病死率近期已下降至0.097%,直言新冠病毒已成为风土病,本港应逐渐复常,强调“本港绝对有条件进一步实现0+7方案,甚至更进取方案”,认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因时制宜,以新思路新举措应对。

政府专家顾问、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资料图片 / 罗君豪摄)

文章由港大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金冬雁、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港大微生物学系名誉助理教授龙振邦及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临床副教授陈福和共同撰写,并由“灼见名家”刊登。

他们于文章提及自2020年初至今,新冠病毒株不断变异,Omicron变种毒性降低,但传播力增强,接种3剂针对原型病毒的疫苗,或被不同毒株自然感染后,受感染的机会大大降低,出现重症和死亡的机率更是微乎其微,即使新变种有免疫逃逸性,现有疫苗仍然有效,打加强针效果更佳。

出现高致病率新冠病毒新变种机会低

几位专家认为,将来出现高致病率的新冠病毒新变种机会相当低,随着全球大多数人通过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获得对Omicron变种的免疫力,会对病毒进化构成竞择压力,因此未来的12至24个月内,很大可能出现免疫逃逸的新变种,“即使流感病毒的抗原漂移,每年也能在本港造成数百甚至过千人死亡,新冠病毒的新变种亦不例外。”

▼9月10日中秋节 家长带年幼子女打新冠疫苗▼

+1

新冠病毒感染已在本港紥根成为风土病

撰文的四位专家亦指,6月起疫情粗病死率已经下降至0.097%、有效繁殖率较低,以及季节性愈来愈明显,基本上与季节性流感接近,“市民大众应该开始明白新冠病毒感染已经在本港紥根,并已成为风土病之事实。现时疫情已经缓和,应逐渐开始放宽复常。”

接种疫苗方面,团队认为社会应尊重至今仍犹豫未有打针的市民,在复常计划下,他们可以每天做抗原检测,一旦感染,尽早求医并服用口服抗病毒药。政府亦要考虑尽快落实第4阶段疫苗通行证,取消餐饮场所营业时间及每台人数等限制,并允许完成接种3针者,在佩戴口罩下回复正常生活,“本港绝对有条件进一步实现以检测代替隔离之0+7方案,甚至更进取方案,加速迈向复常。”

倡尽快供应儿童复必泰 引钟南山建议指长者加强剂应打mRNA疫苗

文章内指出,总会有家长抱持怀疑及观望态度,犹豫不让幼儿接种。故要有实际行动,如尽快供应儿童复必泰,让家长能多一个选择。而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建议,接种过灭活疫苗的长者及慢性病患者,加强剂选择接种mRNA疫苗或重组蛋白疫苗,其效果更佳。

▼9月14日 纵横游首个日本“半自由行”旅行团出发▼

+3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以新思路新举措应对”

公立医院方面,当局可以采用适切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不用限定病毒量跌至某一水平才出院,让公立医院能疏导患者,保持出入院人数平衡,病人出院流畅,减少滞留。

四位专家认为,本港社区基本已建立防重症屏障,现时应考虑变阵,尽早放宽复常,让市民于冬季来临前有足够的混合免疫力,增强抗疫韧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因时制宜,以新思路新举措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