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环保署与学界展开区域性污染源研究 望以科学助解臭氧

撰文: 叶海滢
出版:更新:

本港的空气质素健康指数(AQHI)于过往一周多次达到“甚高”和“严重”的级别,反映巿民的短期健康风险增加。环保署连同科技大学、中文大学、理工大学学者组成大气合作研究团队,开展区域性臭氧及光化学烟雾污染的研究计划,借以科学结果制定臭氧和化学的控制策略。

环保署牵头与科大等大学,展开为期3年“研究和制定科学的区域臭氧和光化学烟雾控制策略”的科研计划。计划先在各区架设新进实时监测仪器、建立多站点雷达网络,以及在录得高浓度臭氧的日子,海陆空三方采样,实时监测大气中活性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成分和变化。再透过建设VOC实验室分析其成分及来源,并建立光化学模型综合分析多项监测结果。

▼9月16日 空气污染严重,维港一片灰蒙蒙▼

+21

参与计划的美国化学家Donald R. Blake教授表示,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和掌握该地区的活性挥发性污染物,那污染控制就是无效的。他强调,了解活性挥发性污染物的成分和变化,有助制定全面及具针对性减排政策,解决臭氧问题。

臭氧是增加短期健康风险的首要污染物。有别于直接排出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臭氧是由活性前体物,在阳光下经光化学反应而成。科大环境研究所所长刘启汉指岀臭氧问题的复杂性,“在不同区域和地方,形成臭氧的有机物都有所不同,所以要以科学方式,找岀导致臭氧形成的主要污染物。”

美国化学家Donald R. Blake教授表示,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和掌握该地区的活性挥发性污染物,那污染控制就是无效的。(叶海滢摄)

过去20年间,香港、澳门和广东省政府曾实施各类减排措施,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颗粒物浓度有显著下降的趋势,唯臭氧的浓度处于高水平,更有上升的趋势。环境保护署助理署长(空气质素政策)梁启明表示,研究于去年展开。今年9月已完成第二次大型采样,现正分析有关样本数据,预计明年年底完成第三次采样,并于2024年会有完整报告。他指研究有助找出臭氧成因及传输轨迹,让三地政府清楚分辨污染物,作岀相应管制,才能解决臭氧问题,制定更长远而具针对性的措施。

+1

研究计划首次与政府飞行服务队合作,进行空气污染物质采样。政府飞行服务队将会在每年1至2个高污染日子,使用特制的样本罐,在海陆空共80处采样,作全方位空气测量。实验室研究员表示:“样本罐是不锈钢材质,亦有专业涂层,可以防止化学物,例如苯(Benzene)和甲苯(Tolune)在运送过改变空气中的物质,确保物质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