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患者可24小时内死亡 一文分清病征、传播途径与登革热分别

撰文: 何瑞芬
出版:更新:

本港自7月起录得多宗疟疾个案,至今(6日)至少酿两死,现时有58名疟疾病人成公立医院留医,其中1人危殆。根据卫生防护中心资料,疟疾是可致命的严重疾病,由疟原虫属的寄生虫引致,雌性疟蚊叮咬了疟疾患者后并受到感染后,叮咬另一人时把疟疾传播,疟疾不会人传人,但会透过血液或母胎传播。

疟疾多发在非洲、东南亚及南美洲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患者通常有发烧、头痛及呕吐等,更会并发痉挛及血液循环系统衰竭等,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香港01》结合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及世卫等资讯,整理疟疾知识,并比对同样以蚊作病媒、曾出现本地个案的登革热,答市民疑虑。

疟疾常见于气候温暖的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及南美洲,此症由疟蚊传播。(Getty Images)

根据《世卫组织全球疟症战略》报告中指出,自古以来疟疾一直是人类的祸害,尽管是可以预防及治疗的疾病,但该病仍对世界各地人民的健康和生计造成毁灭性影响,2020年有85个国家料发生2.41亿宗新增疟疾病例及62.7万宗相关死亡个案,超过3分2死者生活在世卫非洲区域的5岁以下儿童。

世卫指出,2000至2015年间,世卫在降低全球疟疾负担方面取得稳步进展,但近年进展放缓甚至停滞,特别在撤哈拉以南的非洲高负担国家,故制定2030年战略目标将疟疾负担减少90%的目标。

谭德塞:图为12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出席记者会。(AP)

疟疾资讯:

1、病原体

疟疾是一种可致命的严重疾病,由疟原虫属的寄生虫引致,包括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状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及诺氏疟原虫,这种疾病常见于气候温暖的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及南美洲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 为重灾区。

至于登革热则为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此病毒经由蚊子传播给人类,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例如在邻近的多个东南亚国家,登革热已成为一种风土病,登革热病毒共有四种不同血清型,每一型均可引致登革热及重症登革热。

世卫分析几内亚疟疾个案分布。

2、传播途径

疟疾是由受感染的雌性疟蚊传播的疾病,当雌性疟蚊叮咬疟疾患者后,该蚊会受到感染,叮咬另一人时,会把疟疾传播开去。疟疾虽然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可透过输入受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成品、器官移植或共用刺针或针筒传播,亦可在怀孕或生产时,由母亲传染胎儿或初生婴儿。

与疟疾相似,当登革热患者被病媒伊蚊叮咬后,蚊再叮咬其他人即有机会将病毒传播,此病同样不会人传人,近年在本港并未有发现主要传播登革热的埃及伊蚊,但同样可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却属于常见的蚊品种。

3、病征

疟疾患者通常有发烧、发冷、头痛、肌肉疼痛和无力、咳嗽、呕吐、腹泻及肚痛等症状,并发症包括贫血、痉挛、血液循环系统衰竭、器官衰竭,如肾脏衰竭等,严重者会昏迷,患者可在染疫后24小时内死亡。

登革热患者病征则包括高烧、严重头痛、眼窝后疼痛、肌肉及关节痛、恶心、呕吐、淋巴结肿胀以及出疹,部份人可能无明显病征或只有发热等轻微病征。初次感染登革热的病情一般较轻,随后若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热病毒时,出现可致死的重症登革热的机会则较高。

4、潜伏期

疟疾的潜伏期因应不同的致病疟原虫种类而有所不同,通常在被受感染的疟蚊叮咬7至30天后会出现病征,但潜伏期可达数月或更长。

登革热潜伏期一般为3至14天,通常为4 至7天。

5、治疗方法

现时的药物可有效治疗疟疾,但及早确诊和治疗对彻底治愈疟疾尤为重要。医生会处方抗疟疾药物和其他支援性治疗,患者须根据医生的吩咐完成整个抗疟疾药物的疗程,以确保将体内的疟原虫彻底根除。

目前并无针对登革热及重症登革热的治疗,登革热患者一般都会自行痊愈,重症登革热患者则须接受适时的支援性治疗,主要目的是保持血液循环系统的运作,只要有适当与及时的诊治,重症登革热的死亡率不足百分之一。

▼7月25日 机场返港人士等候乘搭专车往检疫酒店▼

+12

6、疟疾与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现时香港没有已注册的预防疟疾疫苗,若妇女如在怀孕期间感染疟疾,可能对孕妇和胎儿构成不良影响,故如非必要,孕妇应尽量避免前往疟疾流行的地区。

两种疾病均透过蚊子传播,故防蚊措施相当重要。疟蚊在港不常见,食环署则有制定香港白纹伊蚊密度指数。市民应穿著宽松、浅色的长袖上衣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涂上含避蚊胺 (DEET)成分的昆虫驱避剂,在户外时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妆品或护肤品及依照指示重复使用昆虫驱避剂。

出外旅游则须在出发前6星期或更早咨询医生,若到流行地区的郊外旅行,应带备便携式蚊帐,并在蚊帐上使用杀虫剂氯菊酯,但切勿涂在皮肤上。由于科学研究显示,即使无病征或尚未出现病征的感染者被蚊叮咬,也有机会把病毒传给蚊子并造成进一步传播,故旅游人士从受影响地区回来后14天内须继续使用昆虫驱避剂作为防蚊措施。

白纹伊蚊有机会传播登革热。(资料图片 / 卢翊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