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针灸铜人助中医学生辨认穴位 新科技令医学发展走得更远
随著科技迅速发展,不少新技术应用于改善医疗仪器或治疗方法上,不要以为只有西医受惠,新科技亦有助推动中医教学仪器发展。如讲究下针准绳度的针炙治疗,医师在病人身上找出正确穴位十分重要,有工程师想出透过3D打印技术去“印制”出可作教学用途的“针炙铜人”,并以扩增实境技术(AR)将人体逾370个穴位精准呈现在铜人之上,令中医学生更容易掌握施针技术。
撰文:资深工程师及上任工程师学会会长源栢梁
若修读中医学科,针然疗法可算是必修的其中一课,不过学生们往往会面对难以觅得适合对象去练习施针及寻找正确穴位的难题。以往中医学生上课时,老师多以列满不同穴位位置的“针灸铜人”作示范和协助教学,但此类教学用道数量不多,学生们未必经常以此练习。
随著立体打印技术日趋成熟,早前有在职工程师灵机一触,在工余时花时间研究,想出以3D打印技术“印制”针灸铜人,更与来自香港医学博物馆的团队一起自行研发及改良熔融沉积成型立体打印技术,成功以较低成本“铸造”出六呎高的“3D针灸铜人”。
团队亦将超过370个穴位及相关资料,透过 AR 扩增实境技术精准地呈现在“3D 针灸铜人”之上,可以准确调校这人体针炙模型的穴位,配上定位系统、红外线发射器,通过追踪用针者指针位置及判断指针是否指向正确的穴位,判断下针的准确度,相较目前一般常见的针炙穴位塑胶模型人需要埋入传感器及导电线,布局较简单,制作亦更容易。
这甚具创意的医疗教学用具不但成功在香港工程师学会创意奖比赛2021中获得“发明”奖项,项目亦已取得专利,更可于本港作公众教育及中医学生训练之用。这比赛是笔者时任学会会长时,以“相信可看见,创新成锐变”为年度主题口号,以推动创科所举行的其中一项工程师创新创意活动。笔者这理念的来由是因创科是从无到有,理应是从没有人见过,有别于一般事物要亲眼看得见才令人相信。
事实上以创科去解决各式各样人类面对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工程师的本份,而在工程师生涯中想必会面对各种难题,或许总会想到可利用更好更新的意念去解决问题,但最困难是如何令一众具新意念的工程师们,愿意走出舒适区转到创科创业的另一跑道。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制造一个空间让他们能兼顾现职工作,同时可以在工余时尝试实践其新理念,继而为他们铺设能全身投出创新科技工作的创业之路,写下人生新章之余亦可为本港创新工程界出一分力。这亦是笔者首创建立于香港工程师学会内的“工程企业家平台”(The Enginpreneurs Hub) 的目的。当然要放弃日间工作及收入而投往创业道路已是不容易,加上将创新科技商业化亦都会难到不少工程师,有机会笔者会细谈这种种问题。
除了中医教学,科技的应用更延伸至问诊上。在新冠疫情下,不少人因确诊或被列为密切接触者而无法亲身求医。因此,有诊所新增视像问诊服务,甚至公立医院亦逐渐引入遥距医疗服务。早前当局回应议员提问时便曾提到,当局正透过流动应用程式及供医护使用的临床管理系统试行提供遥距医疗服务,包括为不同病人设计康复训练方案,协助他们毋需亲身到达医院,亦可家中进行康复练习;当局亦于部分门诊诊所及医院实施试验计划,为合适病人提供遥距诊症服务,亦免却部分病人长途跋涉到医院,和省却甚长的轮候时间。
不过,当局亦提到,遥距医疗也有其局限,未必适用于所有病人,如病人需要接受医生临床检查,就必须亲身到达医院。但总括来说,新科技不但推动中及西医疗施备和教学方面的发展,在疫情下亦为有需要病人带来方便。
《01医务所》与资深工程师源栢梁合作,逢周一推出专栏“源途有你”,分享工程与医疗的大小事。
源栢梁一直以推动工程界专业发展为己任,亦刚刚卸任工程师学会会长一职。数十年专业路途,著实值得回忆,亦深信后来者或可从中领会工程专业要点所在。源途有你,就让大家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