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明:医管局处方内地制药物非新鲜事 卫生署会严格把关

撰文: 陈淑霞
出版:更新:

第五波疫情下,医管局购入未经注册内地药物应急,包括“扑热息痛”等,引起社会关注。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崔俊明今早(19日)于港台《千禧年代》表示,医院处方未经注册药物情况普遍,引入内地制药物亦非新鲜事物,包括“救命”之用或受药物供应紧张所致,并由卫生署负责把关,会严格监察其药物品质安全。
崔俊明指,第五波疫情期间,对“扑热息痛”需求急增,引入内地药物是缓冲办法,且该类成份药物的原材料,大部份于内地制造。他强调只要符合规范,其成效与原厂药一样。

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崔俊明。(资料图片 / 高仲明摄)

崔俊明指,医管局使用未注册药物情况普遍,包括癌症病人使用注册药物后仍未奏效时,医生会为其申请外国新药物,但有关“救命”药物需要供指名病人使用。另外,部份时间亦涉及药厂供应问题,倘有关药物供应出现问题或停产,当局则需紧急另觅途径搜购相类似药物。由于未能赶及在港注册,遂属有条件使用。

他续指,本港药物注册由卫生署把关,当局会了解药厂文件及是否具有良好药品生产规范(GMP)标准、以及厂房情况等;至于未注册的药物,卫生署亦会视乎相关资讯,药物安全及有效性更属首要。他称,大多数药物注册主动权在于药厂,部份药厂或因本港市场不大,未必选择在港注册,今次主动权则在于政府或公营机构,因相关药物短缺,盼临时使用,以纾缓需求。

第五波疫情下“扑热息痛”等药物抢购一空:

+1

只要符合规范 成效与原厂药一样

医管局早前引入具“扑热息痛”成份的内地止痛药及“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抗生素。他说,第五波疫情期间,不论是社区或医疗机构,对扑热息痛需求急增,全球亦出现抢购潮。他形容,引入内地药物亦是缓冲办法,很多外国制的“扑热息痛”,其大部份原材料均于内地制造,“所以问中国系最快”。他指,扑热息痛属非原厂药,强调卫生署有监察其生产品质及GMP标准等,只要符合规范,其成效与原厂药一样。

崔俊明又提到,另一款内地引进的药物属于抗生素。他指,医管局使用内地药物并非新事物,很多外国厂房因利润低等考虑,不再生产抗生素及注射用盐水等,故会引入内地制药物,卫生署亦会把关。

有网民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其朋友最近到玛丽医院覆诊,获处方内地止痛药及胃药。(网民Facebook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