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5年|自由行主导旅游零售业发展 业界︰未来宜拓高增值客源

撰文: 欧阳德浩
出版:更新:

今年是本港回归25周年,旅游业为本港四大传统行业之一,自港府与内地签署CPEA后,随著自由行开放,内地旅客入境人次不断飙升,连带零售业销售值亦屡创新高。惟自由行衍生出“零团费”问题,过多旅客亦为民生带来负面影响,回望过去10多年,究竟自由行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可观经济红利,是否令本港零售以至其他相关发展走错了方向?有学者认为,零售业的辉煌为历史机遇,未来难再复见;亦有旅游业老行尊认为,未来应研究争取高增值客源,如来港参加展览会人士或商务旅客等。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本港旅客数量呈插水式下跌。(资料图片)

2018年内地入境人次突破5000万

香港回归踏入25周年,其实在疫情及社会运动爆发前,本港零售业销售值及内地访港旅客人次,不断屡创新高。直至2018年最高峰时期,内地入境人次已突破5,000万大关,相比1997年的229万人次,廿年相差约22倍。惟零售业仍未能再升破2013年峰值的4,944亿元,以4,851亿元成为回归以来第三高年份。

其后2019年社会运动爆发,零售业销售值及内地入境人次下跌,直至2020年受封关影响,后者更插水重返1998年水平。不过,内地旅客消声匿迹,对零售业销售值似乎未造成根本性致命打击,于缺乏旅客的情况下金额跌至约3265亿元,相比2018年下跌32.7%。换言之,可推断该5,000万人次只为本港零售业带来约千多亿元的收入,单靠本土消费者仍能保住高峰期约7成的消费金额。

▼2003年 沙士袭港的情况▼

+8

然而内地旅客于过去10年,却为本港带来不少民生问题,究竟业界人士又如何回顾过去25年呢?现年67岁的前旅游业界立法会议员姚思荣入行多年,见证香港旅游业的兴衰。他目前虽然已退下火线,但仍活跃于业界,担任中国旅游集团旅行服务有限公司董事。谈到过去25年香港的旅游及零售业发展,他认为2003年开放免签证的自由行,确实为香港旅游及零售业其中一个转捩点。

开放自由行前旅游业利润更高

姚引述数据表示,其实1997年本港的总入境人次为1,100万(包括所有内地及海外旅客),约廿年后的2018年却飙升至6,500万;虽然自由行一方面为本港带来可观的收入,为零售、餐饮、酒店及展览业提供数十万个就业职位,但同时亦衍生一系列问题。他认同于上水聚集的水货客,确实为居民带来不少矛盾,最直接的例子如商舖单一化,区内大部份舖位都变为接待水货客的药房,亦导致区内租金及物价上升,最终催生了示威活动。

反之,自由行开放前的年代,虽然酒店及航班数量远低于疫情爆发前,旅客只能通过旅行社订机票及酒店;但当时旅行社分开入境及出境游,各有各市场,业界的利润反而更高,营运业务更为稳定。“𠮶阵时出外旅行仲系好隆重嘅年代,唔系好似去新界玩,一家大细会去接机,大家都愿意畀钱消费。”

即日往返的内地人不属旅客︰零售买嘢从来唔系旅游主打

中大商学院亚太工商研究所名誉教研学人李兆波则指,当年中央开放自由行,确实是“送香港一份大礼”,而新冠疫情亦正好提供一个以往不可能实现的实验平台。他引述数据指,2020年初零售业的收入,一个月已减少逾百亿元,然而本港整个餐饮业的收入,每个月亦仅约90亿元,可见损失之巨大。

自由行旅客虽然确实为香港带来贡献,不过,李认为内地人即日往返的模式并不健康,只有利于零售业,但对酒店业及其他行业的帮助有限。他建议政府应重新定义即日往返的内地人,强调他们与香港同属一国,并不属于国际所定义旅游(Tour)的范畴,指“零售买嘢从来都唔应该系旅游主打。”

▼优之良品宣布结业▼

零售业过去10多年的辉煌为历史机遇

此外,本港作为大湾区的航空枢纽,不少内地人专程经香港搭飞机出国,惟他们仅为过关而进入香港境内,政府的统计数字亦将他们归类于旅客。李便作出解释,来港转机的内地人仅为“过客”,对经济的贡献最少,直言︰“自己国家嘅旅客系叫做内部消费,即日来回对我嚟讲唔觉得系旅客,应该系叫消费者。”

疫情肆虐两年半,正是本港调整方向的好机会。李认为,过去零售业的辉煌为历史机遇,随著内地人熟习网购及建立销售渠道后,预期难再创高峰。他解释,由于本港所售卖的产品,并非香港独有及生产,就如日圆汇率近年创新低,港人亦宁愿网购或等待开关到当地血拼。“世界系自由流动,啲人识走去其他地方买嘢。”

▼6月22日 疫下本港首个日本东瀛游旅行团出发▼

+3

自由行开放初期内地旅客消费力旺盛

事实上,本港零售业销售值在2013年达至顶峰后,已渐见疲态,一直徘徊于4,000至5,000亿元之间,然而2013年的内地入境人次约4,074万人,相比高峰期(2018年)仍欠1,000万。由此可见,旅客的人次与零售业的销售值,并不成正比,即2013年后内地旅客的消费力无以为继。

姚忆述指,刚开放自由行之初,很多内地旅客均会替其家人或村庄亲友来港购物,因此消费力较旺盛,惟业界衍生出“零团费”旅游方式,依靠旅客购物的回佣赚钱,令有部份香港旅行社在接收内地组团的旅客后,会因为想避免亏损而强迫团友购物。他指在旅议会针对内地旅行团推出多项措施后,加上旅监局及文体旅游局成立,接待的安排已变得规范化,情况有所收歛。他指“以前导游强迫团友买嘢仲存在,但冇以前咁肉酸。”

近年内地客消费力减弱 金饰珠宝业改在民生区开分店

有接近90年历史的珠宝首饰零售商周生生就曾表示,推行了自由行后,集团确实有受惠内地旅客对黄金及奢侈品需求庞大,较未有自由行前比较,生意额至少同比上升了逾40%,当时集团亦加快了开店步伐;不过,高峰期过后,珠宝业2014年开始步入调整期,再加上疫情影响,近年开始减少旅游区开店,改为于元朗及沙田等民生区开分店,吸纳刚性需求及自用消费者市场。

难限制内地人入境 料开关后政府只能见招拆招

自由行除了衍生出零团费问题外,即日往返的旅客不断涌进香港,入境人次屡创新高,外界均质疑本港接待旅客的能力是否达至上限,更形容为“香港陆沉”。李兆波认为,由于本港目标与大湾区融合,因此不能像其他国家推出入境税,或以签证限制入境人次,政府在被动情况下只能见招拆招。

李认为疫情完结后,最近过海段通车的东铁线,将会再一次接受考验,届时港铁或需订购更多列车,或实施行李容量限制等,避免内地旅客迫爆车厢。不过,他估计封关多年重创本港经济,相信港人的容忍能力亦提高,短时间不会产生憎恨的情绪。

▼疫情持续逾两年,机场停满客机▼

+8

内地入境客过多有碍发展外国旅客

至于海外旅客方面,回归后的增长却不明显,甚至有陷入停滞的趋势。姚认为亦与自由行有关,因内地旅客的比例增至近80%,以致本港酒店供应紧张,入住率长期处于90%至95%。因此酒店对海外旅客的报价偏高,甚至开出“海鲜价”,降低了他们的来港意欲。同时,本港过于依赖海洋公园、迪士尼乐园及山顶等传统景点,发展出现樽颈,而世界各地亦越来越多地方有迪士尼及其他主题公园,相关景点难以再成为来港旅游的诱因。

李亦提到,海洋公园于疫情前,亦有透过折扣以吸引对价格较敏感的旅客,然而他们的逗留时间短、消费力较疲弱,单纯只能刷新入场人次,未能大力刺激零售。他建议,未来的目标应放在高端旅客,包括来港参加展览人士或商务旅客。他批评过去的旅游业以至过份依赖自由行的零售业界,既不健康亦不持久,故提出反问︰“究竟呢啲系咪叫旅游呢?”

▼6月14日 香港仔珍宝海鲜舫移离香港▼

+15

互联网发展及跨国企业威胁本地旅行社生存

近日珍宝海鲜舫在南海入水翻侧,坊间有声音认为本港再失去特色旅游景点。姚反认为香港“传统留低嘅嘢唔多”,发掘历史或传统景点其实并非香港旅游的合适发展方向,反而点名日后可推广新建成或仍在扩张中项目,如维港两岸海滨、新界东北的世界地质公园、航天城、港珠澳大桥、西九文化区的M+及故宫博物馆等。他认为,以上景点全为本港新的旅游资源,可吸引大湾区及海外旅客慕名而来参观。

于社会运动及疫情爆发前,本港旅客数目虽然不断攀升,但姚坦言随著互联网发展及跨国企业的竞争,本港旅行社正面临更大挑战,如酒店、航空公司等供应商可透过网上直销,避免经中介减少利润,因此本港现时虽然仍有约1,700间旅行社,但只有不足10%为大型旅行社,大部份均只能靠熟客维生。

▼6月3日 沙头角码头举行开幕仪式▼

+13

评旅游业仍属朝阳行业︰但唔追上时代一定会萎缩

惟有危亦有机,中小型旅行社的经营成本低,反而能挨过疫情的影响,近两年来仅约100间结业。姚认为,旅行社若希望扩展规模,需多元化发展,以其所在的中旅社为例,正考虑减少门市,节省薪金及租金等开支,并研究争取高增值的客源。他亦强调,中旅社的服务为货真价实,故能获得内地医疗人员来港、奥运总代理的相关接待,未来将争取更多业务。

本港经济与旅游及零售息息相关,虽然25年来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姚对未来抱持乐观,更认为旅游仍属朝阳行业,相信只要紧贴世界潮流发展,需求将继续不断。他说︰“旅行社一定系两极化,想维持现状都难,但唔追上时代一定会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