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5年|铁路长度增1.5倍 港铁拥四成客 票价累加两成半

撰文: 黄伟伦
出版:更新:

香港回归25周年,经历四分一个世纪后,本港交通基建网络更完善,本港铁路发展正好见证回归以来的香港。随政府于1998年公布以铁路为骨干的运输政策,铁路网络更发达,由1997年的全长109.2公里,大增1.5倍至现时的271公里,重铁车站数量亦几乎倍增。
回归初期,专营巴士仍是本港最多乘客选用的公共交通服务,不过时移势易,近年铁路已成为市民出行的最主要交通工具,占公共交通服务四成客量。不过政府以铁路为骨干的发展策略,不时被质疑向铁路倾斜,“一铁独大”之说不迳而走。港铁每年票价调整,更容易触动市民反应,票价可加可减机制过去多年亦多加少减,累计加幅约两成半。《香港01》透过本港铁路,回看过去25年香港的发展。

▼6月21日 金钟政府总部尽是庆回归装饰▼

+15

1997年,当时两铁仍未合并,分为地铁公司及九广铁路。地铁只有荃湾线、观塘线及港岛线三条市区线,全长43.2公里,共设38个车站,机场快线及东涌线正兴建。至于九铁则经营全长34公里的东铁,设13个车站,当时正计划兴建西铁,另营运32公里长的轻铁。换言之,当年香港铁路全长109.2公里,一共51个重铁站及57个轻铁站。

铁路超越巴士成市占率最高公共交通服务

时移世易,今年5月中,过百年历史的东铁实现过海梦,成为第三条过海铁路;25年前只有港铁荃湾线一条过海铁路线。另外,本港铁路总长度现时已达约271约公里,较四分一世纪前大增约1.5倍,重铁站亦有99个,数量同样几乎倍增;至于轻铁站则增至68个。

本港铁路网络持续发展,2016年底南港岛线通车,令铁路覆盖全港18区;2018年9月高铁香港段启用,接驳内地高铁网络。在铁路为骨干的运输政策下,合并后的港铁亦成功抢客,客量持续上升。在1997年时,铁路客量(不包括电车)占总公共交通客量约31.6%,仍然落后于专营巴士的36.4%;不过今年4月的运输署数字可见,铁路客量的比率已升至约40.1%,较25年前增约9个百分点。至于专营巴士的市占率,则跌至31.3%。

+3

港铁曾冻价13年 票价多加少减累计加幅逾两成半

铁路服务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但同时票价亦持续上调。1997年9月,两铁平均加价5.5%后,大约13年未有加价,直至2010年,在港铁票价“可加可减”机制下,终于再度加价2.05%。此后,除了个别年度冻价,以及2021年“破天荒”减价,几乎每年都加价。1997年从金钟到荃湾,成人票价只需要11.7元,现时成人八达通票价则为14.9元,加幅达27.4%;当年中环到旺角为9.9元,现时则为12.5元,加幅达26.3%。

铁路工程超支延误成“风土病”

25年过去,铁路网络持续扩大,不过在发展的同时,本港铁路基建工程似乎染上超支、延误的“风土病”,例如西港岛线原订2014年底全线通车,但当中西营盘站延至2015年启用,而且造价超支31亿元;观塘延线原订2015年8月通车,最终延至2016年10月启用,并超支19亿元。

▼沙中线工程丑闻一览▼

+6

上述两个项目均以拥有权模式融资兴建,而以服务经营权模式建造的两大铁路项目—沙中线及高铁香港段,面对的超支延误问题更大。高铁原订于2015年竣工,但最终延至2018年9月才通车,成本更由最初估算的395亿元,倍增至884亿元。

至于沙中线项目,早见于《铁路发展策略2000》,由规划、建造等已横跨20年,2018年红磡站扩建工程,被揭在拖工期间剪短钢筋丑闻,土瓜湾站、会展站亦爆出施工问题,之后东铁更换信号系统亦出现“带错路”问题。无论屯马线全线通车,以及东铁过海段通车时间,先后多次延期,总造价更升至约915亿元,主体工程超支108亿元。

展望未来,政府与港铁继续策划不同新的铁路项目,例如北环线、东涌线延线、屯门南延线等,相信铁路网络将会更加发达。港府计划成立新部门铁路署,监管港铁及铁路工程,铁路基建的“风土病”能否“治愈”,将有待观察。

▼6月21日 尖沙咀挂满庆回归旗帜及横额▼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