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假咨询?专家倡网上收集民意 人工智能大数据助分析
撰文: 萧辉浩 梁逸风
出版:更新:
现时政府经常就社会事务咨询,但经常被市民批评为假咨询。通达网络主席陈继宇认为,问题在于政府咨询方法仍停留于咨询会、公布文件后收集意见、展览后设问卷等方法,而且咨询时期往往长达1年,且多是由上而下,令市民难以相信政府有采纳意见。他建议,政府未来改为网上咨询,收集数据后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意见,找出关注点,加快咨询时间之余亦可真正凝聚共识。
陈继宇表示,自回归以来政府就各项政策发表至少436份公众咨询文件,但一直以来并无就咨询形式制定指引,咨询方式多为透过发表咨询文件然后邀请公众回应,另或会举办地区公众咨询会以及展览,手法现在已经不合时宜。
他举例,咨询文件以文字为主,通常只有学者、研究员有兴趣阅读,市民自然觉得政府假咨询。即使政府举办地区公众咨询会,但一场咨询会历时2小时,一半时间由官员解释政策,余下时间则作问答环节,市民真正表达意见的时间不多,也没有讨论元素。至于展览情况亦是由政府单方面向市民发放信息,欠缺凝聚共识的过程。
政府公众咨询另一问题在于咨询期太长。陈继宇指出,政府由提出进行咨询,到真正收集民意往往相隔数个月;收集民意后,又需要花上数个月分析民意撰写咨询报告,整个咨询期长达9个月至1年。结果在漫长的咨询过程中,民意很可能多次转变,令最终结果与民意不符,令市民觉得政府假咨询。他补充,像西九建故宫博物馆能于极短时间内咨询上马的情况极为罕见。
至于如何可以解决现有政府咨询制度的不足,令政府可以就政策凝聚市民共识?
陈继宇建议,政府可透过网站收集民意,然后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民意找出市民之间的共识,整个过程只需1个月,然后再多轮咨询凝聚市民共识,可大幅缩短公众咨询所需时间,并且令市民感受到自己的意见有望被政府采纳参考。他期望,下任特首可主动出击,借助科技于网上收集民意,与市民共同建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