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及国际团队用镭射成像技术 首在化石发现完整恐龙肚脐

撰文: 何瑞芬
出版:更新:

香港中文大学及国际古生物学家团队利用尖端的镭射成像技术,在一块有1.25亿年历史、在中国出土的化石上,首次发现完整的恐龙肚脐,亦是科学界至今找到动物有肚脐最古老的记录。该化石现时正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馆中展出。

图中显示一只躺著的鹦鹉嘴龙的立体重建图。研究团队在它的化石上确认包围著脐部疤痕的独特鳞片。(Jagged Fang Designs提供)

利用镭射萤光成像 检视恐龙鹦鹉嘴龙皮肤化石

团队研究结果论文已于国际生物期刊《BMC Biology》刊登,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为中大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文嘉棋。中大表示,文嘉棋利用其研发的镭射萤光成像(Laser-Stimulated Florescence,LSF)技术,重新检视白垩纪时期一只两米长、用两足步行的草食性恐龙鹦鹉嘴龙的皮肤化石,并呈现从未被看见的细节。

化石脐部疤痕附近有独特鳞片

文表示,透过LSF技术,发现在鹦鹉嘴龙化石上长型的脐部疤痕附近独特的鳞片,该项特征与一些现代蜥蜴及鳄鱼有相似之岁,该种脐部疤痕亦称作肚脐,但有别于人类相对较细的肚脐。他称由于其特殊且优秀的保存状态,故该块化石亦成为了第一块保有恐龙肚脐的化石。

由于恐龙是卵生动物,并不像人类般有脐带,但恐龙蛋中的卵黄是直接透过一个像隙缝一样的开口连接到陆上卵生动物的身体上。因在动物将要孵化的时候,这个脐部开口会被封住,形成独特的长形脐部疤痕,今次研究是首度利用实际的化石证据去支持该项假设。

LSF技术提供崭新视角研究 揭示恐龙鳞片细节

文嘉棋补充,该块鹦鹉嘴龙化石自2002年出土以来经历多次反复研究,已有不少令科学界轰动的发现。LSF技术则提供崭新的视角来研究它,最终揭示恐龙鳞片下的有趣细节。

论文第一及通讯作者、新英格兰大学(澳大利亚)教授Phil R. Bell亦表示,该块鹦鹉嘴龙化石很有可能是研究恐龙皮肤最重要的一块化石。团队队员亦包括了阿根廷的Unidad Ejecutora Lillo组织的Christophe Hendrickx博士,以及美国科学进步基金会主任Thomas G. Kaye。

▼6月6日.海港城展示巨型机动君王暴龙▼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