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之良品成败皆因自由行 自己舖未能扭转败局 学者指太依赖内地
在港迄立近30年的连锁零食店优之良品,近年深受自由行旅客欢迎,惟在疫情冲击及一直未能与内地通关的情况下,最终突然宣告全线结业,惟其发言人称,不排除日后会“东山再起”。其实,优之良品(优の良品)虽然名称含日文,却非日本企业,于20年前已扩张至90间分店,一度是本港最大型的纯零食连锁集团之一,基本上每区都有其分店。多个调查亦显示,优之良品为内地人最喜爱的品牌之一,其生意于03年本港开始推内地旅客来港自由行后达致顶峰,于多个旺区拥有地舖优势,亦只能把结业的日子稍稍推迟。
正所谓成也自由行,败也自由行,优之良品过于依赖内地游客的经营方针,以致本地客流失,当封关后难以转型,为结业埋下伏线。中大商学院亚太工商研究所名誉教研学人李兆波便直言,优之良品“最致命系冇咗内地客,有啲似海洋公园太依赖大陆客。”但他认同优之良品结业的决定,认为保留实力有助将来再“东山再起”。
多间自用舖位放租 优之良品结业有迹可寻
优之良品创立于1993年,最为人知的零食包括鱿鱼丝、芒果干及话梅等,近年经营方向改以自由行旅客为主,因此其发言人亦坦言,受封关影响,以致公司亏损。惟优之良品的结业似乎有迹可寻,早前便已相继将自用多年的旺区店舖放租,包括观塘物华街、荃湾街市街、佐敦弥敦道据点等,更撤出了自用多年的铜锣湾利园山地舖。
然而,从优之良品持有的多间地舖,亦可见其老板黎献泰擅长投资。其实早于1997年金融风暴后,他便积极寻找高息回报物业,过去20年更是“买多卖少”,并曾于2000年前后相继购入葵涌商贸广场,及铜锣湾耀华街25号全幢商厦,共动用1亿5480万元。其分店于2003年一度达到90间,遍布港九新界,海外的特约经销商更超过100间,那时可算是公司的黄金时期。当然,亦是因为集团及大股东为其多家地舖的业主,才可以挨过近2年多的封关日子。
最早一批进军内地却遇侵权
优之良品亦早著先机,为最早到内地拓展的一批品牌,透过特许经营方式进军市场。自1998年起,经过3年多的发展,优之良品于2001年时于内地已拥有50间加盟店,当时国内店舖每日的营业额,由3,000至12,000元人民币不等,并因为租金和薪金成本低廉,平均毛利为40%,当中以广州大道的加盟店表现最为突出。
不过,由于内地当时知识版权法例未完善,不少本港名牌均遭受侵权,优之良品亦是受害者之一。以优之良品为例,深圳的老翻店的招牌、店内装修风格及店员制服等,近乎几可乱真,当时除了被揭破售卖劣质零食,老翻店还招收加盟店,唯一能够目测的破绽为兼卖汽水、香烟等,有别于香港正店。
优之良品成内地受欢迎品牌 曾一度计划上市最终搁置
不过,侵权问题并无阻优之良品“发中国财”,更乘著自由行开放,推出专为旅客设计的大包装零食,当时优之良品的分店遍布各旺区,包括铜锣湾、旺角、尖沙咀等内地旅客来港自由必去旺区,每日多辆旅游巴停泊在门外接送游客购物。据悉,于自由行生意最火热之际,优之良品更曾一度考虑上市,惟碍于营业额的波动太大,未能订出一个合理的上市估值,故经多番研究下最终搁置了上市计划。
时至今日,也许港人购买零食,一般会选择759阿信屋、零食物语、优品360°等连锁零食店,然而优之良品可谓本港最早冒起的零食店,根据2005年内地网站“搜狐”的调查,以及中大2011年的研究均显示,内地人最喜爱的香港品牌,优之良品便名列其中,名单亦包括屈臣氏、周大福等知名零售商户。
学者指内地游客就如麻醉药
曾风光一时的优之良品,为何最终走至突然结业的下场呢?中大商学院亚太工商研究所名誉教研学人李兆波分析指,优之良品与目前市面上受香港消费者欢迎的零食品牌不同,例如的优品360°兼售烟酒类、日常用品如口罩等;零食物语则专注售卖日本零食,走较高档次的路线,并定期推出减价优惠吸客;反观优之良品则重点放在自家品牌,不如其他竞争对手的种类多元化,更为了迎合内地旅客而推出大包装零食,忽略本地顾客的需要,以致客源单一。
李更形容,内地游客就如麻醉药,过往“不废吹灰之力”便可获得收入,当他们绝迹于本港的同时,若网购市场仍未开拓,则无以为继。
结业保留实力有利东山再起
不过,李兆波认同优之良品的“韬光养晦”的方针,认为若果继续勉强经营只会落得继续“烧钱”的下场,包括舖租及薪金等每月恒常支出便如“倒钱落海”,因此保留实力为可行的策略,估计届时疫情完结后,舖位更为便宜,有利将来再次“东山再起”。
李亦强调“风险评估”的重要性,直言︰“最致命系冇咗内地客,有啲似海洋公园太依赖大陆客。好似迪士尼咁,内地客占1/3,冇咗都仲有本地客,不至于即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