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医院停探访 忧难见最后一面 病人拣在家离世查询倍升
第五波疫情期间爆发后,公立医院、安老院停止家属探访,不少弥留之际病人未能与家人见最后一面。养和医院长者医健主任老人科专科医生梁万福表示,病人及家属不想再“吊住条命”,宁愿签署“不作心肺复苏法文件”和“预设医疗指示”,不再接受维持生命的治疗,选择在家中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指查询在家离世比疫情前多一倍。
▼3月9日 伊利沙伯医院转移院内非新冠病人▼
约20人打疫苗前签“预设医疗指示”
梁万福表示,现时任何年满18岁或以上、精神上有能力行事的人士,甚至是完全健康的人士亦可作出“预设医疗指示”。相关人士在罹患末期疾病或成为植物人时,可以拒绝维持生命治疗,但须有两名见证人陪伴在侧,其中一名为医生。他亦指,过往有10至20名中年人士在注射新冠疫苗前,担心打针后昏迷不醒,故希望先签署“预设医疗指示”。
病人或家属要求医生签出院纸
梁万福指,第五波疫情期间,公立医院、安老院停止及限制家属探访。病人家属有感家人在生命弥留之际,见面次数大减,加上病人认为频繁出入医院好辛苦,不想入院。因此有病人或家属要求医生签出院纸,希望在短时间内让病人回家,在家离世的查询比疫情前多一倍。
他表示,家属希望能24小时陪伴病人身边,一起走过病人人生最后的时光,不希望病人在医院持续饱受治疗的痛苦。他指,选择在家离世的病人可能“严重到食唔到嘢,(家人)喂到几多得几多”,病人亦不需再插胃喉、吊盐水,并能够安详离世。
▼2月21日 观塘彩荣路体育馆暂托中心接收等候入院长者▼
需具配套硬件及医疗开支 两类病人不适合
梁万福指出,在家离世需进行不同准备工夫,首先医生须确定病人的病情为末期或不可逆转,病人与家人须取得共识,然后病人须签署“不作心肺复苏法文件”和“预设医疗指示”,医生及医疗团队会每两星期上门跟进病人情况。
不过院方亦要确保病人的家居环境有足够空间放置医疗器材,例如病床、氧气及抽痰仪器等;家人亦要有能力负担医疗开支,因为仅是医疗费就需1万至2万元,移动遗体到殡仪馆需约3,000至5,000元的运输费,家人亦需缴交其他费用。此外,若病人患出血性疾病或气喘严重者,家居环境并不适合这类病人在家离世。由于需考虑多方因素,公立医院未能提供百分百在家离世服务。
政府于2019年进行《晚期照顾:有关预设医疗指示和病人在居处离世的立法建议》公众咨询,建议明确订立和修改“预设医疗指示”时医生证人的职责、“不作心肺复苏术”文件采用法定表格、安老院长者若自然死亡可签死亡证,不用再交由死因裁判庭审理等,梁万福希望相关条文在2023年立法会通过。现在不多于1%病人选择在家离世,希望未来立法后,加强认受性,供更多人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