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微电影“同理讲故事”消除对爱滋病、妥瑞症、骨髓捐赠的误解
感冒会令爱滋病感染者死亡?捐赠骨髓需要在脊椎上抽取脊髓液?妥瑞症是精神病?社会对患者的误解令他们饱受歧视目光、影响日常生活。有见及此,城大学生发展处“仆人领袖计划”旗下的全新服务团队“Imagineer”与香港复康会社区复康网络病人互助发展中心及三个病人自助组织,分别为香港妥瑞症协会、香港骨髓移植复康会及爱滋健康关注社合作,以微电影与富创意的宣传手法,尝试为患者消除社会污名及公众对他们的误解。
摄影:黄宝莹
香港城市大学(城大)学生服务团队“Imagineer”与三个病人自助组织合作拍摄的微电影于日前的线上放映会顺利播放。各位电影新鲜人面对挑战仍迎难而上,只为将正确的病患资讯传播到社会各阶层,让公众加深认识妥瑞症、骨髓移植与爱滋病的真相。
微电影带出妥瑞症患者日常 望大众理解
妥瑞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生理疾病,患者的肌肉会不由自主地重复及突然抽动,如眨眼、摇头晃脑、做手势等,有30%儿童患者的症状会持续到成人阶段。社会对此症认识不深,令妥瑞症儿童在校内容易受到歧视甚至欺凌,而家长于欠缺支援下往往饱受重大压力。香港妥瑞症协会副会长梁慧敏(Marina)分享亲身经历──儿子曾病发入院,就连部分医护人员对此症亦欠缺认知,令他们的求医之路困难重重。所以她联同一众同路人成立协会,向患者及其照顾者提供正确资讯及精神支援。协会借助城大同学的创新思维,冀提升公众对妥瑞症的关注和接纳。
参与计划的城大同学黄皓深(Sam)分享,自己本来并不认识妥瑞症,在策划宣传的过程中体会到协会的困难之处。“由于坊间对病症欠缺认识,加上种种误解与歧视,要令大众重新理解需要一定时间。”他又指,协会以往主力以Facebook作宣传途径;惟要将资讯传递给年轻一代,需更善用Instagram提升影响力。因此同学特地以投稿形式于Instagram上分享妥瑞症患者的生活故事与冷知识,塑造更出众的内容,社交平台的关注人数亦获明显上升。
捐骨髓如捐血 细胞村故事演绎“寻髓记”
大众对骨髓移植的误解除了令患者承受压力,更可能会让他们失去及时救治的机会。香港骨髓移植复康会主席梁嘉儿(Kitty)分享,坊间普遍因对骨髓捐赠存在误解而犹豫,以为需施行全身麻醉,在尾龙骨抽取脊髓液。“过往是从盆骨内抽取骨髓,但现时普遍采用外周边血干细胞捐赠,捐赠者只需在捐赠前数天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便可游到血液中,通过离心机收集,需时约3至4小时,过程类似捐血,捐赠者休息1至2天便无碍。”现时香港已登记捐赠骨髓的人口约15万人,人数相当不足。二十多年来符合配对条件并已作出捐赠的累积数字只有几百人。换言之,要找到一位完全脗合的无血缘捐赠者,一般只有五千至一万分之一机会。
为消除公众对骨髓捐赠的误解,并呼吁更多人登记成为骨髓捐赠者,城大同学谭琬桦(Cindy)跟组员以细胞村为故事背景,透过轻松的演绎手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寻找合适骨髓的过程。他们更为协会开设Instagram帐户,以问答方式增加互动性之余,协会亦可借以了解大众的意见及看法。
歧视源于恐惧 踢走爱滋标签靠教育
如果大众对爱滋病感染者存在误解与歧视,不只会影响他们的病情,使他们更不敢面对或求诊,更有机会加剧传播风险。爱滋健康关注社总干事林振中(Duncan)表示,确诊爱滋病并非世界末日,现时已有药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令爱滋病感染者的寿命与健康跟一般人无异。“无奈的是,香港一直欠缺对爱滋病知识的教育,网上资讯更多是错误的。其实日常社交接触并不会感染爱滋病,公众之所以歧视或对爱滋病感染者产生恐惧,全因对病症缺乏认识。”
“Imagineer”一员李乐怡(Choco)坦言,即使是接受度较高的年青一代与爱滋病感染者之间仍然存在隔膜。当她于朋友间宣传组织新开设的Instagram帐户时,惹来一些质疑的声音。“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既非爱滋病感染者,便没有必要关心病症。若朋友发现自己正追踪组织的社交平台,可能会被认为与爱滋病有一定的关系。”要纠正大众对爱滋病误解非朝夕之间,Choco期望藉著有效的教育与宣传,大众能以更开放心态关注爱滋病感染者的处境与需要,最终踢走爱滋负面标签。
重温“同理讲故事”微电影网上放映会:
追踪三个组织的宣传动向:
香港妥瑞症协会:www.instagram.com/hkta_tourette
香港骨髓移植复康会:www.instagram.com/hkbmtpa
爱滋健康关注社:www.instagram.com/positive_outlook_community
(资料及相片由客户提供)